双耳旁的字 人字的字有哪些字
最近的北京真是冷得让人都不想动弹,甚至差点忘了更新这个头条号!今天终气来和大家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耳刀旁。
大家是不是对这个偏旁很熟悉?其实“耳刀旁”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耳刀”和“右耳刀”,这两个字形看似相似,但它们之间其实有一些微妙的差别。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来看看这两位“耳刀旁”的具体区别吧!
左耳刀
所谓“左耳刀”,是楷书中从“阜”(fù)字演变过来的。最初的“阜”字形象地表示山崖上的石阶,而变形后的“阝”通常出现在字形的左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左耳刀”或者“左耳旁”。
从甲骨文来看,“阜”字的形态像是山边的悬崖,它本来的意思是指土山。因为这个字的起源和地形、山脉、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带有“阜”旁的字,大多与山、地、地形相关。例如“陵”、“险”、“陡”等字,都源自“阜”字。
有趣的是,因为“阜”字中的竖画并不是整个字的最后一笔,所以它给人一种“垂露”的感觉。像是山崖边的悬挂,既有力量又带有一种下垂的韵味。
右耳刀
与“左耳刀”相比,“右耳刀”就稍微复杂些。在楷书中,右耳刀源自“邑”(yì)字,经过变形后变成了右侧的“阝”,通常我们称之为“右耳旁”。
“邑”字的字形其实很形象,上面是一个“囗”(围起来的城池),下面是一个跪着的人形,表示城邑的居民和人口。带有“邑”旁的字,往往与地名、区域或行政区划有关,例如“都”、“郊”、“郡”、“邦”之类。
与左耳刀不同,“右耳刀”中的竖画是字形的最后一笔,给人一种“悬针”的感觉,像是字的“点睛之笔”。
有趣的是,书写时,右耳刀的横撇弯钩通常会比左耳刀更大一点,不过这也取决于个人的书写习惯。
练字时间:从字形到笔画
队字是一个常见的字,结构上是左右结构,左边比较窄,右边则宽一些。在书写时,左侧的“阝”部分需要特别注意,起笔是横撇弯钩,位于中上部,竖画稍微偏左,看起来像一把大刀。右边部分稍微占据整个字的2/3,捺画的起笔在撇画的中间位置,收笔时要注意方向,不能让笔尖跳跃出来,最后的收尾略微走平。
接下来是陈字。这个字是形声字,左边是“阜”,右边是“木”。“阜”代表地形,“木”则表示树木。字义上,它指的是一个地名,春秋时期的陈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后来成为了姓氏。
在书写时,“阝”部分的横撇弯钩同样位于中上部,竖画靠左,像一把大刀。右侧的“木”字占据了字形的2/3,撇折画的起笔在横画的上方,而竖钩与横画交汇在一起,点画则位于竖钩的两侧。
再来看邓字,这也是一个与地名有关的字。根据《说文解字》,它是从“邑”和“登”组成的,表示的是“邓通”这个西汉时期的人物,他因铸铜钱而成名。
在书写时,“阝”部分依然是横撇弯钩,竖画位于左侧,整字呈左右结构,左边较宽,右边较窄。左边的“又”字较窄,捺画改为点画,不与竖画相交。书写时一定要注意“阝”部分的笔画顺序和形态,避免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单耳刀:另一种形态
除了我们常见的“左耳刀”和“右耳刀”,其实还有一个相似的部首,那就是单耳刀。这个部首“卩”拼音是jié,在汉字中也起到偏旁的作用。它的形状来源于甲金文中的人字形,代表的是跪坐的人物形态。
这种坐姿曾是古代礼节的一部分,双膝着地,坐于脚踵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直到汉代,仍然有这种坐法,甚至传到了日本,成为一种传统礼仪。
叩字,表示“敲打”的意思,最初的字形是“敂”,它从“攴”(pū)表示击打之意。本义为敲打、击打。
在书写时,字形是左右结构,右边稍宽,起笔时“口”部不要写得过大,右边的竖画从中部开始,且要保持笔画的劲挺。
印字也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表示的是“官印”。它的字形左边是“手爪”,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表示用手按人使其跪拜。
在书写时,“卩”部偏旁的竖画也从字形的中部开始,笔画要挺直有力,左右两边要保持对称。
小结
今天的内容有点多,大家可能要稍微“凑合”一下了。不过不要担心,下一次一定会更好,不会拖这么久!我也给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能更好地分享一些有趣的汉字知识。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