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离合是不是自动挡 汽车双离合是自动挡吗
在近年来的国产车市场中,有一个现象引人注目,那就是几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广泛使用双离合变速箱。从长城、吉利到广汽、奇瑞、长安等知名厂商,几乎没有一款主流车型不采用这一技术。那么,双离合变速箱为何成为国产车的标配呢?
消费者的普遍反应是,双离合变速箱的表现似乎并不理想。许多人抱怨其换挡顿挫、异响频发以及较高的故障率。尤其是干式双离合,消费者的反馈更是负面不断,而湿式双离合虽然稍好,但仍未能完全获得市场的青睐。
为何国产车偏爱双离合?
双离合变速箱的成本相对较低。车企采购一台双离合变速箱的价格通常在几千元左右,而AT变速箱的价格则往往需要上万元。考虑到目前大部分国产车的售价集中在15万元以下,车企在保证空间、配置和用料的还需要精打细算,选择成本更低的双离合变速箱无疑是一项务实的决定。
双离合技术的门槛较低。与AT变速箱需要复杂的行星齿轮系统和液力变矩器不同,双离合变速箱的设计原理和手动变速箱相似,制造过程中对技术要求较低,因此相对容易生产。双离合变速箱的专利壁垒较少,车企自主研发的难度较小。
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痛点,那就是专利壁垒。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外国企业专利的限制。早在汽车技术初步发展时,外国车企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专利,这些专利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技术。根据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国外主要汽车制造商在AT和CVT变速箱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达到11000项。这些专利的存在使得国内车企在研发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要么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费,要么只能采取更为复杂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研发的难度。
为了避免过多的专利费用,许多车企只能选择绕过专利壁垒,采用双离合变速箱来降低成本。即便是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大众集团,也只能选择双离合技术,因为其无法突破AT变速箱所涉及的专利障碍。
国产车无法自主研发AT变速箱的原因
AT变速箱对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齿轮钢材料的研究。国内的相关技术相对滞后,目前尚未能生产出满足AT变速箱要求的钢材。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CVT变速箱上,尽管奇瑞已经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其万里扬CVT变速箱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其核心零部件——钢带依然依赖博世等国外供应商提供。
这意味着,材料技术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变速箱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即使国内车企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进展,缺乏优质材料仍然使得国产AT变速箱在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尽管如此,国产车仍然只能依赖双离合变速箱,且这一技术也无法完全实现国产化,仍需依赖来自德国博格华纳和等企业的核心技术支持。例如,长城的双离合变速箱就需要依赖博格华纳提供的离合器模块和的变速箱控制单元。这意味着,虽然变速箱的基本框架可以自主制造,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
双离合变速箱的利与弊
说到双离合变速箱的优点,消费者自然会想到其较低的成本。对于车企来说,低成本带来的是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而消费者也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到配置高、空间大、性能好的国产车。
双离合变速箱的生产和维修成本相对较低,虽然它的维修费用比CVT略高,但明显低于AT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的换挡速度快,传动效率较高,这不仅提升了驾驶体验,还能够有效节省燃油,从而减少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
这些优点的实现并非易事。双离合的换挡速度和传动效率,往往受到调校水平的影响。比如,许多消费者习惯以发动机的参数来判断汽车的动力,但实际上,发动机的马力仅仅是一个参考值,真正决定汽车动力输出的是传动系统。如果传动系统的设计和调校存在问题,尽管双离合变速箱的换挡速度很快,依然无法有效发挥其动力优势,也无法实现低油耗的效果。
举个例子,魏派VV6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调校较为保守,导致其动力表现不如预期,成为了许多车主调侃的对象。相比之下,哈弗H7的动力调校更为激进,但也因此导致油耗难以控制,许多车主反馈其百公里油耗高达11L,表现并不理想。
展望未来
尽管国产发动机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奇瑞的2.0T发动机在各方面的表现已不逊色于大众的EA888发动机,但如何将发动机的潜力通过变速箱更好地释放,仍然是国产车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电动机的应用降低了对传统变速箱的依赖,这也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可能会在这一领域迎头赶上,超越传统燃油车。
尽管国产车在变速箱技术上仍有差距,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我们也许可以期待未来的“弯道超车”。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