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溶于水吗 一氧化二氮溶于水生成什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探索自然固氮与人工固氮的不同方式,认识氮及其氧化物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体验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合成氨工业的历史,感受从基础实验到工业生产的转化过程,强化化学与技术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一氧化氮多重性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双面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2. 难点:

氮循环中物质之间的转化机制,尤其是氮气的固氮过程。

教学过程

1. 引入

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雷雨过后,庄稼长得特别快。”这不仅仅是个民间谚语,其中蕴藏了某种科学原理。为什么雷雨天后,作物的生长会更加旺盛呢?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问题的背后原因。

2. 教师讲解

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仅次于氧气。氮不仅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还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事实上,氮在自然界中是通过复杂的循环过程不断转化的,这个循环涉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活动。大家可以翻开课本第105页,查看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通过图示,我们能清晰看到氮气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转化的,以及这些转化过程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在氮的循环中,化合态氮之间有着多种转化形式,但游离态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方式相对较少。只有三种主要途径:一是生物固氮,二是通过闪电固氮,三是通过人工固氮。生物固氮,特别是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化合物。而闪电固氮则是在雷电的强烈作用下,空气中的氮气发生转化。前两者合称为自然固氮,其中生物固氮的作用最为显著,约占自然固氮总量的90%。

提到闪电,大家是否想到了“雷雨发庄稼”这一说法?这个现象可能与氮的自然转化过程有关。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闪电作用下,氮气的变化过程。

3. 探究实验

我们将利用NOBOOK虚拟实验,进行课本第107页的实验内容:“模拟闪电固氮,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通过观察实验的现象,大家可以分析其中的反应过程,思考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气体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4. 讨论交流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后,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说明产生了一氧化氮。随着一氧化氮与氧气进一步反应,形成了二氧化氮。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当二氧化氮溶于水时,溶液变得酸性强,这表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基本能推测出“雷雨发庄稼”的真正原因。闪电的放电作用使得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接着一氧化氮再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在降雨时溶解于水,转化为硝酸,进而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生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作为硝态氮肥,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现在,大家可以阅读课本第108页,了解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并将它们的特点总结成表格。请大家思考:一氧化氮在生物学上既能造成缺氧,又有独特的生理作用,这种矛盾的性质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5. 教师讲解

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其实,闪电产生的氮化物和硝酸的结合为土壤提供了天然的营养源,使得植物获得了更好的生长条件。

除了自然固氮,第三种固氮方式便是人工固氮。由于自然固氮的方式无法满足全球农业对氮肥的需求,因此人工合成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如果没有合成氨,全球将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大家可以翻开第109页,阅读关于合成氨工业发展过程的内容,体会化学在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合成氨虽然是最常用的人工固氮方法,但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十分苛刻。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为高效、环保的固氮方法。当前,模拟生物固氮的技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氮气固定,已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6. 拓展

课后,大家可以了解1918年化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伯的生平,并写一篇小短文,简要介绍哈伯的贡献,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板书设计

氮的固定过程

氮及其氧化物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