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声唱歌很丢人吗 假声唱多了真声唱不出来了
每个学习唱歌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真声”和“假声”这两个概念。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声音自然且不费力地就能唱出来的,是所谓的真声,而那些需要刻意控制、发出尖锐声音的,则是假声。其实,这两者在歌唱中的运用和发声原理,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微妙。
什么是“真声”?
简单来说,我们日常说话时使用的声音就是“真声”。这种声音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当我们发出真声时,声带会自然靠拢,并一起振动。如果想要加大声音的响度,通常是通过拉紧声带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真声依赖的是声带的整体振动,因此这种声音听起来比较饱满、有力且明亮。通常在唱中音或低音时,我们会更多地使用真声,这时声音和我们平常说话的声音会有些相似。
对于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演唱,歌手通常也会选择使用真声来演绎。这样做不仅能让歌曲听起来更亲切、更自然,还能保留一些口语化的感觉。由于真声的音域范围有限,如果我们仅仅依靠真声来唱歌,就会受到音高的限制。尤其是在演唱高音或低音时,就需要借助假声。为了从真声过渡到假声,歌手需要通过一个特定的区域来平滑过渡,这个过渡区便是我们常说的“换声区”。
假声是什么?
与真声相对,假声是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假声通常音量较小,音色也较远离我们平常的说话声音,给人一种轻柔、细腻的感觉,尤其常用于高音部分。发出假声时,声带的边缘会变得非常薄,并拉得很紧,同时声门也会留下一条缝隙。在发低音假声时,声门的裂缝几乎会延伸到整个声带的长度,而随着假声音调的升高,声门的裂隙逐渐缩小。当假声达到高音区域(比如C3以上),声门的裂隙会变得像一个小小的椭圆形裂缝。
在的传统民歌中,假声也常常被使用。例如湖南的高腔、青海的花儿、内蒙古的长调和爬山调等,都有大量假声的运用。在戏曲中,假声也是许多剧种中常见的演唱技巧,特别是在京剧、汉剧的旦角,或者川剧、秦腔、豫剧等剧种的丑角表演中,真假声的结合与运用都非常重要。不同的戏曲剧种有各自的特点和传统,有的剧种追求真假声的结合,有的则使用假声的音高调来表现角色的特点。
混声的概念
混声是结合了真声与假声的发声方式。它的特点是:从低音区开始,声带的边缘逐渐变薄,加入少量的假声成分,随着音调的升高,假声的比例逐渐增多,但依然保持着少量真声的参与。在中音区域,真假声的比例差不多,音色浑厚、均匀,换声区的过渡也相对平滑,听起来没有明显的断裂感。混声的音域非常宽广,通常可以覆盖从A音到A2或A3的范围。
使用混声演唱的声音,通常会显得既明亮又有力量,高音清晰且亮丽,低音则结实有力。这种声音既保留了真声的特点,又融入了假声的柔和,使得声音既统一又连贯。尤其在的传统音乐中,混声已经被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唱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混声演唱,歌手不仅能够更好地驾驭高音和低音,还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歌词的情感与内涵。
“真声”、“假声”和“混声”三者各有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运用方式。在歌唱中,不同的声区和不同的歌曲类型,都需要根据声音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发声方式。混声的技巧在传统歌唱艺术中早已有了深厚的基础,但要真正掌握这种技巧,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通过不断练习与实践,歌手可以在真假声的交替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