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夫指的意思 千夫指典故
在,几乎所有接受过教育的人都耳熟能详鲁迅的名字。大多数人对鲁迅的了解,往往仅仅停留在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或者听过一些关于他的人物事迹,甚至了解他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家”的光辉形象。实际上,很多人对鲁迅的生平与思想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以至于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偏见。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鲁迅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这首诗可能是鲁迅的诗作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也正是通过这首诗,鲁迅的个性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就是《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中的五六句,尤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最为人称道,但也正是这两句,常常被误解。许多人认为“千夫指”指的是那些恶人,而“指”则指责的意思,鲁迅似乎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些坏人指责的强烈反抗。这样的理解并不完全准确。若真如此,那么这句诗的对仗就会出现不和谐之处,诗的整体结构也会显得不够完美。
事实上,“千夫指”是指被群众所指责的人,而“千夫”在这里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普通民众的象征。“千夫指”是一种性的唾弃,鲁迅以“横眉冷对”来表现自己面对这些指责时的坚定与不屈。他并非被动地接受责难,而是主动选择站出来,直面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人,表明他矢志不渝的态度。
至于“孺子牛”中的“牛”,这里是指代一个甘愿承受重担的象征。鲁迅在此表达的是,自己甘心做百姓的“孺子牛”,这一形象来源于一个古老的典故。春秋时期,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时,装作牛形状趴在地上,这个“孺子牛”就成了父亲为儿子承受一切的象征。在鲁迅的这句诗里,他不仅甘愿为民众承担责任,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承载着未来的希望。通过“孺子牛”的比喻,鲁迅显现了自己身为脊梁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奋斗视作为复兴而不懈努力的象征。
从这两个对仗的句子来看,鲁迅的诗句不是单纯的自嘲,而是充满了坚韧与担当。这种理解,不仅解决了对仗上的疑惑,也更加贴切地揭示了鲁迅不畏世俗、坚持自己信念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的开头两句,鲁迅用一种自嘲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困境。他似乎在抱怨命运不济,处处碰壁。“运交华盖欲何求”写出命运的不顺,而“未敢翻身已碰头”则将自己处境的困窘刻画得栩栩如生。接下来的“破帽遮颜过闹市”和“漏船载酒泛中流”,更是以极具画面感的比喻,表达了鲁迅面对尴尬局面时的无奈与自嘲。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通过生动的描写,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幽默与苦涩交织的氛围。
这首诗创作于1932年10月,当时鲁迅正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许多正直的作家纷纷遭到,鲁迅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那时,郁达夫曾在上海的聚丰园宴请到访的哥哥郁华,而郁华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是一位倾向于支持青年与进步人士的知识分子。在这次聚会上,柳亚子先生请鲁迅写字,几天后,鲁迅便创作了这首诗,赠送给了柳亚子。
作为一位作家和战士,鲁迅的文学成就深刻影响了五后的社会。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深邃的思想与强烈的时代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上,更应该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涵。
尽管大多数人对鲁迅的印象常常是单一的——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尖锐的社会批评家,是思想的先知等等。这些伟大的标签往往无形中将鲁迅神化了,导致许多人只是浅尝辄止地了解他。真正理解鲁迅的思想,必须通过他那些影响深远的作品来感悟。
鲁迅的散文与小说作品,深入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压抑氛围和人们的苦难生活。他通过作品描绘的悲凉并非单指贫困阶层,像《百草园》中的先生父亲,或《范爱农》中的那些并不为生计所困的人物,同样在社会的重压下承受着无奈的命运。
如今,鲁迅的作品集依然是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作。无论是《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孔乙己》、《》等作品,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最近宣布,鲁迅的《拿来》和《纪念刘和珍君》等重要篇目也将进入高中语文课本。可以说,鲁迅的作品依旧是我们理解历史、社会与人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