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基围虾的养殖方式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对虾,通常被称为基围虾,原生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浅海区。它们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适应低盐度的水域。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在我国的养殖业中快速发展,已成为主流养殖品种。伴随着养殖技术的革新,市场需求的增长,养殖模式也逐渐多样化。那么,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呢?

传统的土塘养殖虽然曾经是南美白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它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温度和气候变化。许多养殖户会试图通过在土塘上方加装大棚来控制温度,但问题远不止如此。南美白对虾的最佳生长温度范围为22°C至32°C,温度波动过大不仅会使虾的生长受限,严重时还会导亡。夏季的高温天气,尤其是在大棚中,气温可轻易飙升至50°C甚至更高,而水温也常常突破40°C,这种极端的温差对白虾来说是致命的。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白对虾体内酶的活性,而酶作为生命体内重要的催化剂,其功能受到,往往会导致虾体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死亡。要确保南美白对虾健康生长,控制稳定的水温显得尤为重要。

水体恒温是白对虾养殖中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商业化规模化养殖中,水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传统土塘由于无法有效控制水温,容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导致养殖环境难以稳定,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益。相比之下,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由于采用了封闭式循环系统,水温、水质等因素都能实现精准控制,养殖环境更加稳定,能大大提高养殖效益。

除了温度的控制,传统土塘养殖的另一大问题是病害的防控。尤其是网箱养殖中,水域一旦遭遇病虾污染,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传播,给整个养殖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致病菌的变异和种苗质量的下降也让传统养殖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许多养殖户不得不大量使用物进行病害防治,但这不仅加大了养殖成本,也严重污染了水质,长期使用物还可能导致病毒的抗性增强,进而使防疫措施失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含有高化学残留的水产品将面临市场的抵制和淘汰。

水质恶化是传统土塘养殖面临的另一大难题。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水质会逐渐变差,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蓝藻暴发等水质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虾的生长和存活,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主流选择。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高效的水质处理和温控系统,循环水养殖能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生长环境,确保白虾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顺利度过。尤其在低温季节,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够保证温度的稳定性,避免了传统土塘在寒冷天气中的诸多风险。

与传统养殖相比,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养殖密度更高,生长速度更快。这是因为循环水养殖系统内的水温、溶氧、密度等各项指标都可以精确调控,为白虾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由于条件的优化,虾的摄食量和生长速度大大提升,因此相同面积的养殖水域能够实现更高的产出。循环水养殖模式支持多轮次的养殖,能够保证全年不断供,甚至可以实现反季节养殖,最大化地提高养殖效益。

节水和节地是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又一大亮点。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循环水养殖在生产过程中每单位水产品的土地和水资源消耗都大大减少。据统计,循环水养殖可以节约土地资源50100倍,节水1602600倍,比传统养殖节约了高达90%以上的水资源。循环水系统能迅速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物,防止水质恶化,确保水质始终处于适宜状态。系统中的水在经过处理后能够循环使用,仅需少量补水,大大降低了水的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生态环保方面,循环水养殖也表现出色。通过封闭式的养殖池,养殖水域之间互不相连,能够有效隔离疾病的传播,控制病源的入侵,极大地减少了疾病爆发的风险。而且,循环水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养殖废水,减少了养殖过程中对周围水域环境的污染。据统计,我国近岸海域的40%污染来源于过度养殖,而循环水养殖因其高效的水质处理和低能耗的特点,显著降低了养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促使水产养殖行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计划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养殖向更高效、更可控的方向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智能化管理。养殖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使得整个养殖流程更加精细化,保障了产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循环水养殖不仅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养殖环境,还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最终推动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