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离子方程式
Fe(OH)2常见为白色胶状沉淀,但在其制备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绿色物质。对于这些绿色物质的来源和成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中学教师化学手册》的描述,Fe(OH)2为苍绿色的六方晶体,或者呈白色的无定型物质。另一部教材《普通无机化学》则进一步指出,这种绿色物质可能是由Fe(OH)2·2Fe(OH)3、Fe3(OH)8,或FeO·Fe2O·4H2O等多种混合型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组成。而北师大版的《无机化学》则提醒我们,Fe(OH)2非常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通常不会直接转化为白色的Fe(OH)3,而是会先变为绿色,最终呈现棕红色。根据这一点,原本从白色Fe(OH)2到棕红色Fe(OH)3的转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绿色物质?这种绿色物质是否一定与Fe3+离子有关?这些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
实验观察与分析
实验1:
首先将白色的Fe(OH)2胶状沉淀置于表面皿上,观察其氧化过程。在沉淀周围,最初会出现一些棕红色的斑点,随后逐渐增多,最后整个表面变为棕色。当用玻璃棒轻轻拨开表层的棕色物质时,发现内层依然是白色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未见绿色物质的产生。
实验2:
将Fe(OH)2白色沉淀沿管壁倒入另一支试管,使沉淀附着在管壁上,缓慢通入空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观察到管壁逐渐变红,最终整个试管壁呈现棕褐色。同样没有发现绿色物质的出现。
实验3: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FeSO4饱和溶液,并向其中一支滴加少量FeCl3溶液,随后加热至沸腾,再加入等量10%的NaOH溶液。两支试管中生成的白色Fe(OH)2沉淀没有明显差异,且也未见绿色物质的形成。
实验4: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水和1mL FeSO4饱和溶液,其中一支加热至沸腾。随后分别加入等量10%的NaOH溶液,未加热的试管中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浅绿色,而加热的试管中则生成较为纯净的白色Fe(OH)2沉淀。
实验5:
将实验4中得到的浅绿色沉淀加热(注意温度不可过高),可以观察到沉淀逐渐变回白色,绿色明显褪去。
实验6:
在六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按不同浓度添加FeSO4饱和溶液(从1滴到32滴不等),然后滴加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结果显示,随着FeSO4浓度的增加,沉淀颜色逐渐从墨绿色变为白色。
实验7:
在另一组试管中,加入5mL水并添加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再滴加相同体积的FeSO4饱和溶液。观察到NaOH浓度增高时,沉淀的颜色逐渐变浅,最终接近白色。
实验8:
在前述实验中所得到的绿色物质中,加入过量的NaOH饱和溶液或少量固体NaOH,可以看到绿色沉淀逐渐转为白色。
实验9:
将实验中得到的白色Fe(OH)2沉淀静置数天,沉淀表面逐渐氧化为棕褐色,但底层沉淀依然是白色,并未出现绿色物质。
实验结论与解析
从以上实验结果来看,Fe(OH)2在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绿色沉淀并非其部分氧化后的产物,而是氢氧化亚铁水合物的存在。不同的温度、浓度以及溶液的碱性会影响氢氧化亚铁的水合程度。
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过程:在实验1和实验2中,将Fe(OH)2在空气中,经过氧化后沉淀从白色变为棕红色,但始终未见绿色物质生成。这表明,绿色物质并不是氢氧化亚铁转变为氢氧化铁的必然中间产物,因此它与Fe(OH)2的氧化过程无直接关系。
Fe3+与绿色物质的关系:实验3中,即使加入了含Fe3+的FeSO4溶液,Fe(OH)2沉淀依然未出现绿色,这进一步排除了绿色物质与Fe3+的直接关系。
水合氢氧化亚铁的形成: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族,具有未完全填充的d轨道,容易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物。与Fe(OH)3不同,水合Fe(OH)3呈棕红色,而水合Fe(OH)2则呈现浅绿色。正如无水FeSO4呈白色,而FeSO4·7H2O呈绿色一样,水合Fe(OH)2的绿色是一种典型现象。
温度对水合物的影响:实验4和实验5表明,在较高温度下,氢氧化亚铁不易形成水合物,而在常温下,水合氢氧化亚铁的形成更为容易。通过加热,水合Fe(OH)2可脱去水分子,恢复为白色Fe(OH)2沉淀。
溶液浓度对颜色的影响:实验6和实验7表明,FeSO4或NaOH溶液的浓度越低,生成的Fe(OH)2沉淀中水合物的含量越多,绿色的沉淀颜色越深。加入过量的NaOH可以使水合物失去水分,沉淀颜色转变为白色。
Fe(OH)2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绿色物质主要是氢氧化亚铁的水合物,其颜色变化与温度、浓度及溶液的碱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