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的泡法 功夫茶的八大步骤口诀
茶道的活化石——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很多茶友耳熟能详的名词,但要深入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却并非易事。这个词常常被误读为“功夫茶”,源于普通话中“工夫”和“功夫”发音相同,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异。而在潮汕话里,“工夫”一词所指的是一种精细讲究、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潮汕的“工夫茶”不仅仅是一个冲泡过程,更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文化,它将茶叶的挑选、茶具的讲究、冲泡技艺的细腻与茶人的匠心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潮汕工夫茶作为茶道的重要分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宋、元时期的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茶道文化在潮汕地区得到了完整继承。今天,潮汕工夫茶被誉为茶道的“活化石”,它不仅是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了解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水:茶的灵魂
在工夫茶的冲泡中,水的选择至关重要。山泉水被视为最佳,因其清冽、甘甜;江水居于中等,井水则次之。山泉水根据来源的不同,也有细微差别:山顶的泉水较为清淡,而山脚的泉水则浑厚;石中泉水清甘,沙中泉水清洌,土中泉水则更加浓郁。流动水最佳,而阴气较重的水源则更能激发茶叶的香气。通过这些水源的搭配和选择,茶水的质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影响着最终的茶汤口感。
炭:火候与细致
潮汕工夫茶讲究火候,传统上使用橄榄核炭。这种炭由乌榄果的核去仁后,经过窑烧,去尽烟气,形成的炭火质地非常独特。烧水时,炭火蓝焰跃动,火势均匀而不急不缓,能够恰到好处地保持水温,绝不使其温度过高或过低。橄榄炭火,因其天然的特性,在潮汕地区传承至今,堪称茶道的一大亮点。
茶:精挑细选
在潮汕工夫茶的冲泡中,茶叶的选择尤为重要。“茶必武夷”是潮汕茶人常说的一句话。潮汕人尤其钟爱福建的铁观音与武夷岩茶,其中安溪铁观音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备受青睐。优质的铁观音茶叶条索紧结,茶汤呈现清澈金黄,香气馥郁持久,泡制数次仍然能感受到浓郁的茶香,堪称茶中佳品。
:细致入微的讲究
在潮汕工夫茶中,茶具的选择更是注重细节。“壶必孟臣,杯必若琛”,这句口诀揭示了茶具在工夫茶冲泡过程中的重要性。茶器的精细选择,反映了潮汕茶文化对茶道的敬畏与追求。
壶: 最为经典的茶壶当属宜兴紫砂壶,特别是小巧玲珑、造型独特的孟臣壶。惠孟臣,清代著名的紫砂壶大师,他所制的小巧茶壶,以梨形壶最为知名,因其造型朴实无华却极具巧思,后世称其为“孟臣壶”。这种小壶非常适合冲泡工夫茶,能够精准控制水温和水量,泡出的茶香浓郁,回甘悠长。
杯: 古人云:“不薄不能起香,不洁不能衬色”,这句话强调了茶杯在工夫茶冲泡中的重要性。潮汕工夫茶常用的是景德镇出产的若琛杯,这种杯子直径不过一寸,杯壁薄如纸,杯口微微外展,色泽洁白如玉,杯内则能展现茶叶的清香与色泽。茶杯的选择不仅是对茶香的呈现,也是对茶文化的尊重。
承: 潮汕茶道中的“茶垫”或“壶承”,是茶具中的细节之作。承托茶壶的茶垫形状像一个小盘,专门用于放置茶壶,接纳溢出的茶水。冬天的承较深,能够保温;夏天的承则较浅,便于散热。它不仅是茶具的一部分,也是整个茶道仪式中的必备之物。
火:精心挑选的火候
煮水时,潮汕茶人多使用砂铫壶,这种传统的茶锅采用红泥材料制作,外形古朴,火力均匀。传统的工夫茶火炉常高约六七寸,也有两尺多高的,炉心设计深小,火势平稳,使得火候更为稳定,能够省炭且火力不失温和。
仓:精致的存储
为了保存茶叶的品质,潮汕工夫茶要求茶叶使用专门的容器存放。名贵茶叶一般会使用锡罐保存,尤其是经过长时间自然氧化的锡罐,更具收藏价值。锡器经过岁月洗礼,其表面会形成独特的斑驳纹理,给人一种历久弥新的韵味。锡罐的密封性极强,有效避免了外界空气对茶叶的影响,确保茶叶的风味长久保存。
洗:精致的配件
茶洗是泡茶必备的之一,通常设有三个:正洗、壶洗和副洗。正洗用来浸泡茶杯,副洗分别用来浸泡茶壶和接纳废水。副洗较少见,但至今仍在很多潮汕茶家庭中使用,它是工夫茶冲泡中不可或缺的细节之一。
潮汕工夫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茶道的极致追求。从水、炭、茶叶到茶具、火候,再到存储和洗涤,每个细节都体现了茶人的匠心独运。通过这一系列讲究的仪式,潮汕工夫茶不仅将茶的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向世人展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