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的意思 夜半三更指的是几点到几点
今天,我们来聊聊地球上一种神秘的生物。它们活跃在夜晚,白天则沉睡不醒。它们的能量点亮了夜空,撑起了夜间经济的繁荣。这些生物便是:
“晚睡星人”,没错,说的就是你!
晚睡星人:
02:34
查看:13500 回复:135
这个点还有谁在没睡的吗?来聊聊钱的事儿~
根据2016年的一份睡眠报告,超过60%的人都面临睡眠问题,也就是说,失眠人口远远超过那些早起的人。在,“夜猫子”的数量比“早起鸟”多了整整20%。我国成为了全球失眠的重灾区(主动失眠)。
有趣的是,在没有电灯的时代,“早起的鸟”和“夜猫子”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大。如今,随着全天候的照明环境,我们的作息不再与自然光线同步。长时间在人工光源下,打破了我们与大自然的生物钟,这正是现代人作息紊乱的魁祸首。
在过去的时代,夜晚的“深沉”意味着时间已经到了非常晚的时刻。那时,如果有人在半夜还在街头游荡,或者家里灯火通明,就会被认为是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甚至是心怀不轨的人。古人眼中的夜晚,与今天的深夜截然不同。那么,古人眼中的“半夜三更”又是什么时刻呢?这一说法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PART A
“陈三更”与“董半夜”
“半夜三更”这一说法,最早源自宋代的两位知名人物:陈象舆和董俨,他们分别被戏称为“陈三更”和“董半夜”。这一称呼出现在宋太宗时期,《宋史·赵昌言传》中提到:“陈三更,董半夜。”原来,陈象舆与董俨都是宋代的风云人物,两人志同道合,经常在赵昌言的家中聚会,讨论时政。每每聚会至深夜,他们便成了人们的“陈三更”和“董半夜”。这便是“三更半夜”一词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把夜晚称作“三更”和“半夜”呢?这就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谈起了。
PART B
古代计时法:五更与夜鼓
在古代,白天与晚上的计时方式并不相同。白天采用的是“钟”作为时间单位,而夜晚则以“更”或“鼓”作为时间标志。从古代的钟楼和鼓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计时工具的影子。白天的时间是由钟声来报时,而到了夜晚,城镇的巡夜人员会打击梆子来报时,所以夜晚的时刻被称为“更”。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分别是:
一更:19:00-21:00
二更:21:00-23:00
三更:23:00-01:00
四更:01:00-03:00
五更:03:00-05:00
有的地方还会用击鼓的方式来报时,因此“几更天”或者“几鼓天”便成了夜晚时间的俗称。在《红楼梦》一书中,便有这样的描写:
“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的《观灯》八出;三更时,贾母听罢女先生的《凤求鸾》;四更时,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元宵节终于‘聋子放炮仗——散了’。”
这表明,贾母在四更天时才听完话剧,真是口才了得!
尽管“三更半夜”最初是用来戏谑陈象舆和董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说法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了描述深夜时光的通俗表达。它的普及,与宋代的城市夜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PART C
宋代的夜生活
唐朝的宵禁严格规定,夜晚外出可不是好事。根据《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会在“昼刻”尽时敲响六百下“闭门鼓”;而早晨的五更时分,则会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如果有人在“闭门鼓”与“开门鼓”之间的时段,在街头游荡,那便犯了“夜令”,将会受到二十下鞭刑。
到了宋代,情况完全不同了。宋代皇帝并未推行宵禁,反而大力支持夜市经济,甚至设立了“夜市不许关门”的规定。在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太祖甚至下令:“令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意味着,夜市的繁荣得到了的支持,商贩们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各色美食琳琅满目,像是姜豉、膘皮子、炙椒、糟羊蹄、腊肉、香辣罐肺等各种小吃一应俱全,搭配上一壶小酒,令人陶醉。
由此可见,宋代社会的夜生活蓬展,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三更半夜”也逐渐成为了大家热衷的活动时段,乃至进入了日常用语中,成为了人们对深夜时光的一种调侃。
每个成语和习惯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从宋代的夜市到“三更半夜”的诞生,我们看到了人类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调整作息,享受生活的不同节奏。而那些曾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夜行者,或许也正是如今夜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