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什么意思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这句诗,瞬间将我带回了久违的故乡,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充满雨声与蛙鸣的夏夜。小时候,我的家就坐落在一个池塘旁,每当夏日的细雨过后,或者是寂静的夜晚,池塘周围便是蛙声的天下。
那时候,家附近的池塘就像是蛙类的王国。每到夜晚,我几乎是在蛙鸣中入眠,枕边是那阵阵清脆的,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些生灵的填满。每当稻花飘香的时节,蛙声更是显得格外响亮,像是丰收的乐章,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池塘边去捉青蛙,兴奋得几乎忘记了天色已晚。就在我们提着手灯,满怀期待地捕捉这些小生灵时,突然被三爷发现了。那时我们每个人的屁股都挨了一巴掌,三爷板着脸训斥我们,说青蛙是吃蚊虫和害虫的益虫,我们不能伤害它们。接着,他把我们抓到的青蛙一个个倒入了池塘,让它们重归水中。
虽然我们受到惩罚,但第二天白天,三爷不在家时,我们依然偷偷地用苘麻叶做诱饵,在池塘边用钓青蛙的方式抓住那些贪吃的青蛙。只要放下苘麻叶,青蛙几乎立刻上钩,捕捉它们变成了我们小小的乐趣。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逐渐明白了三爷当时的。青蛙是大自然中的宝贵一员,特别是在农业地区,它们是庄稼的朋友,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尤其是当我离开故乡,来到城市后,几乎再也听不到青蛙的,才意识到那些年与青蛙为伴的日子是多么珍贵。
前几天,我翻阅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时,意外地发现齐白石曾经为他画过一幅青蛙的画,画中青蛙被一丛青草绊住了后腿。尽管我没有见到那幅画,但从艾青的文字中,我几乎能想象出画面的生动:“一只青蛙跳进水中时,突然被后腿的草丛绊住,眼前有三只蝌蚪游动,青蛙看着它们焦急的挣扎,仿佛表达着不甘心的情绪。”齐白石的笔下,青蛙的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前腿、后腿的肌,跳跃时的力度,游泳时的灵活,甚至它们的鸣,都展现得如此生动与真实。
我小时候,三爷常常给我们讲一些故事,尤其是关于大自然的奇妙传说。那些故事有的听起来如天方夜谭,我曾经觉得三爷可能只是信口胡编,直到后来我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才明白他的许多故事其实都出自经典之作。
比如他提到的“说法”的游戏,内容是这样的:一只大带领着几只小,小们听从指令,轮流模仿大的,最后一只小还会恭敬地走到大面前,点头示意,仿佛在行礼告别。原以为这是三爷的独创之作,然而在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我找到了类似的记载。这让我不禁佩服三爷的博学,或许他早年便接触过这些经典。
至于他说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我一直以为那是三爷记错了一个古题的典故,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实际上出自清代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一诗:“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有趣的是,齐白石也曾以这句诗为灵感,创作过一幅题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画。这幅画并没有画青蛙,而是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水流中自由游动,正如老舍先生在题词中所写:“十里清泉蛙声起,燕支濡墨落梅痕。”
齐白石的这幅画,不仅回应了查慎行的诗句,也让人领略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独到诠释。艺术家的眼睛,总是能够从日常的景象中捕捉到不同寻常的美,而那些最平凡的细节,往往能通过他们的笔触,变得充满生命力与想象。
如今,再回想起那些蛙声和池塘,我仿佛又能听见三爷慈祥的声音在耳畔回响,提醒我们珍惜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