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的诗意 石灰吟的翻译和解读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从深山中反复锤炼出来的石块,面对烈火的炙烤,仿佛一切都是轻而易举的。
即使身躯被粉碎,心头无惧,依旧要将那份纯洁与正直留在。
注释
《石灰吟》:这首诗赞美的是石灰。吟: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多次用锤子和凿子打击和开采,形容开采石灰极其艰辛。千和万在此作为虚词使用,强调数量之多。
若等闲:将烈火焚烧当作平常的事,若:像,等闲:普通、轻松。
浑:即全,表示“全部”之意。
清白:既指石灰本身的洁白色泽,也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人间:指现实的世界。
赏析
于谦一生清廉正直,秉持公正原则,曾为百姓平冤解困,进行救灾和赈荒,深受民众的爱戴。在明英宗时期,面对瓦剌的侵袭,他勇敢决断,亲自带兵保卫北京,成功击退敌军,避免了再次沦为蒙古贵族的。可惜,在英宗复位后,于谦被诬陷为“谋逆”而惨遭。这首《石灰吟》也可视为他一生清正、无畏的真实写照,象征着他为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创作背景
据传,有一次,于谦路过一座石灰窑,看到窑工们正在将石块熔炼成石灰。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那些原本黝黑的山石,在烈火中变得洁白如玉。正是在这一刻,他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值得一提的是,这时他仅十二岁,这首诗不仅仅描绘了石灰的变化,也隐他日后人生理想的象征——坚韧、纯洁、无畏。
于谦生平
于谦(13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明朝浙江杭州人,官至少保。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获得了明宣宗的重用,历任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由于得权臣王振,于谦一度,后来获释,任兵部侍郎。
在土木之变中,英宗被瓦剌军俘虏,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竭尽全力,坚决支持守卫京师,亲自指挥击退敌军,保障了百姓的安宁。由于他果断的决策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促成了英宗的复位。
在英宗复位后,于谦遭到“谋逆”的冤枉,被冤杀。明朝追赠他“忠肃”谥号,留下了《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