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唯美句子


近年来,我时常被“无价值感”与“无意义感”所困扰。对家人,我常在想:我的存在让他们更幸福吗?我没有信心。对我的公司,我又问:我的努力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强大吗?我依然没有答案。对社会,我反复思索:我的生命在社会中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依然无法自信地回答。

2024年一系列意外的际遇让我终于意识到:没有任何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像是在追逐一棵没有果实的树,最终只会徒增烦恼。把焦点转向自身,活得有趣、有意义,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就像森林里那棵大榕树,谁能告诉它,它生长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它开始思考“树的意义”,它的结论一定是:多我一棵不多,少我一棵不少,自己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大榕树并不在意这些,它吸收阳光与水分,默默无闻地生长。鸟儿来栖息,它为小鸟提供了栖息之地;行人经过时,它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阴凉。但它从不纠结于“我是否有意义”,也不会因没有鸟来筑巢、没有行人歇脚而感到迷茫。即便没有人来打扰,它依旧会继续生长,安然自若。

我们人类又何必为这种“意义”所困扰呢?

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是在四十岁那年。这并不是因为我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是因为随着社交媒体的盛行,公众号、抖音、号上的各种深刻文章不断涌现。许多文章不时抛出“你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让我一度感到迷茫。

许多人,尤其是一些思想深邃的人,似乎都在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他们把人际关系的本质归结为“价值交换”。那么,我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我的意义又何在?

我渐渐意识到,其实我们根本不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思考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只会把自己拖入内心的无休止的挣扎和疲惫。把“生命需要有意义、要有所作为”作为目标,反而是一种有害的追求。

例如,假如你一生都在追求经济价值,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价值不可避免地会下降。这是客观事实,尤其是进入中年后,我们的经济价值逐年减退,而工资要求却没有减少,企业便有了“年轻人真香”的结论。当你步入老年,经济价值更是会急剧下滑,这时候你又该如何自处?

如果一辈子都在为了经济价值而活,是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又比如,如果你一生都在为了他人而生活,试图提供情绪价值,常曲求全、言不由衷地讨好别人,甚至期待从中得到想要的回报,那么一旦得不到满足,你可能会陷入愤怒、沮丧,甚至孤独哀伤。这种生活方式也未免过于痛苦。

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迎合他人的需求,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难道这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再比如,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价值,总想着通过帮助他人、指点他人来实现自我满足。他们以“为你好”的名义,强加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内心深处其实是在追求一种优越感——“我比你强,我知道的更多”。这种心态又怎能不让人感到疲惫呢?

一直在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许并不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而是一种深藏的恐惧,恐惧被遗弃,恐惧失去存在的意义,就像国王害怕失去自己的领土一样。

其实,真正的生命态度应该是:蝴蝶是否飞来,花儿照样绽放。这种心态才是健康的态度。正确的心态是:无论蝴蝶是否来,我依然继续盛开。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更有成长、更有意义呢?

我的老师曾提过一个极其简洁却富有智慧的建议——生活要有“有意思、有意义、有成长”。这是我找到的最简单的答案。

我们要让自己活得“有意思”。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投入其中。只有当我们用热爱填满自己的生活,才会避免虚无感和无休止的痛苦。如果缺乏热爱,生活就会空洞而乏味。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呢?我们不妨跳出日常的忙碌与压力,放松心情,去体验、去感受。你会发现,真正热爱的事物自然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

要有成长。做自己热爱的事,成长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你不需要自己,或者进行过度的努力,成长本身就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如果你为成长而不断苦哈哈地努力,那成长就可能变得低效,甚至让人感到沮丧。

儒家说“苦难使人成长”,这当然有其道理,尤其在我们面对困境时,苦难确实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依然希望,生在新时代的我们,能够在快乐和满足中成长,而不是非要经历无尽的苦难。

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呢?那就是分享你所热爱的事物。比如,我喜欢跑步,那就去跑,然后将跑步的心得与朋友们分享。也许只有一部分人看到、部分人产生共鸣,甚至有一些人因为我的分享而行动起来,那这便是生命的意义。至于它是否能够改变世界,我并不需要知道,因为这份意义已远超出我的期待。

生命是否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意义并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它是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分享我所爱的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这种意义与我无关。

发现世界的美好,并分享这种美好,便是生命中最绚烂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终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