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莫及的意思 鞭长莫及用来比喻什么


“鞭长莫及”一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的古语。此语意指,尽管虽长,却无法触及马腹,揭示了实际能力与意愿之间的落差。

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楚庄王派遣大夫申舟前往齐国。因途径宋国时未事先打招呼并借道,触怒了宋国。过去的恩怨使得宋国决定对申舟下手。楚庄王得知此事后,急切地亲自率兵伐宋,其急迫之情可见一斑。

到了公元前595年,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在考虑是否出兵救援时,大夫伯宗进言道:“不可轻举妄动。正如古话所说,即使再长,也无法打到马腹。晋国虽强,又怎能与天命相抗?”伯宗的话语旨在宽慰晋景公,化解其不救宋之心理负担。

伯宗的解释深入浅出,以“鞭长莫及”为喻,强调楚国的强盛非晋国所能轻易攻打。他以自然界的规律作比,如“川泽纳污”,意指大川大泽包容污浊,而“国君含垢”,则指国君需忍辱负重。这些比喻旨在让晋景公明白权衡轻重,懂得变通。

后来,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建议,选择解扬前往宋国传话,以稳定宋国军心。然而解扬被郑国捕获并交给了楚庄王。在面对楚庄王的压力下,解扬坚守诚信,如实述说真相。楚庄王虽欲杀之,但解扬的坚贞不屈最终感动了楚庄王,得以释放。

“鞭长莫及”这一说法,正是基于“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的简化而来。它形象地描述了有心而力不足的情况,比喻在某种情况下尽管有意愿和能力,但由于条件限制或实际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