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的意思 附庸风雅词语解释


昔日,“附庸”与“风雅”两词原无交集,互不相关。

“附庸”在古时指的是依附于诸侯国的小国,据《礼记·王制》所述,周朝的礼制里规定了对不同级别诸侯的领土分配,如若诸侯国的领土无法达到五十里,便须向更大诸侯寻求归属,称为“附庸”。

关于“风雅”为何指代文化,缘由甚为简单。“风”与“雅”即指《诗经》中的篇章分类,“风雅”因此被用来泛指诗文之事,进而也指代了整个文化领域。

“附庸”与“风雅”两词并用的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史学家姚之骃所著的《元明事类钞》。书中第十六卷有言:“陈仲醇才情出众,其短篇小词皆有文采,可点缀山林,亦能‘附庸风雅’。”此句原为文坛钱谦益赞誉陈继儒之语,寓意其词作能入‘风雅’之列,为褒扬之词。

陈继儒虽隐居小昆山,得隐士之名,却常与显贵交往,此行为在当时为人所诟病。钱谦益的八字评语中隐含微讽之意:“点缀山林”暗讽其隐居之举,“附庸风雅”则暗讽其与周旋。清代乾隆年间戏曲家蒋士铨所著《临川梦》中的《隐奸》一剧,便引用了钱谦益的评语并加以拓展,描述陈继儒的出场诗:“用词装饰山林似大才,附庸风雅不过是名士。走捷径却不屑仕途,徒有虚名而夸大其词。以诗书作伪充才子,蝇营狗苟只为。如云间鹤翩翩起舞,实则往来府邸。”

自此,“附庸风雅”一词逐渐演变为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