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名言
《论语》要义解读 第二部分10
【原文释义】孔子说:“先观察其行为方式,再探究其行动的动机,最后审视其内心的平静。如此,人的真伪何需隐藏?何需遁形?”
【深度理解】孔子认为,了解一个人应层层深入,从表面行为开始,逐步深入到内心动机,最后观察其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这告诉我们,看人看事不能草率评判,而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与分析。结合言行,更能准确判断。
【一点启示之旅】认识他人与事物,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观其行,探其心,察其安。反复观察,多加思考。这是我们立身世界的基础技能:如果看不清他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合作?
【浅谈点滴】
(1)夫子的观人法或许显得复杂难懂,但我在各种解读中看到了共通之处。这是人生存的基石:认清自己和他人。夫子观人有着明确的原则。
(2)现今常言的第五级领导者之境界,其实正是合道之人的三种状态。即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做事,为何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内心状态。合于道者,眼神坚定而透亮,则百折不挠,显现出无我的谦逊。
(3)长辈曾言,初出茅庐者需学会识人、择人、知人善任。这需要学习,需遇良师益友。学古圣先贤,明理合道,经历世事,再回头读夫子之识人三法,不仅明其真意,更坚定终身学习与成长的决心。
(4)观人、看相乃人独有之智慧。心之无相,相由心生;心之有相,相由心转。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外在言行也会随之改变。如一爱学之人,经年努力后与幼时玩伴大有不同。
(5)曾公有言论述人之器宇、精神、指夹、脚踵等,实为观察人之方法。器宇轩昂者,内外皆显温暖之光。古人有《人物志》详述人与人之差异。“上等人有本事无脾气”等言论,乃曾公之观人之道,与人交往应学其长处、容其短处,并对照自身。
(6)黄石公传张良《素书》重在看人做事之条理与态度。孟子观人更重眸子之光明。心正者眼神必端正,傲慢者眼神必向上,心机重者眼神必下斜。
小结:
观人之事,重在行为、思想及平常之涵养。前者观行为,后者探思想,再观其平日之安于何事。有人安于逸乐,有人不安于贫困。最难能可贵的是安于平淡,如孔颜之乐、披褐怀玉之君子。
观今日之葛优老师、陈道明老师等演艺界人士,他们内心皆能安于平淡,功名面前亦能超然处之。他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故无论何业皆能成功。因其内心平静淡然,不受成败影响其操守,亦不为名利所困。食饮起居皆有度。
这也是夫子察人和修己精神之最佳诠释:平淡处世、尽力为人。即使明知不可为亦为之。(1)我是不屈不挠的人。(2)我来自历史中的英雄传说,(3)我去拼搏、去奋斗,虽九死而不悔!为家为国尽自己一份力量。
此即夫子察人之法与修己之道的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