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中的琵和琶最初指的是 琶的意思
琵琶,在历史长河中并非仅指具备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一系列弹拨乐器的统称。这些乐器的命名源于其演奏技法,"琵"与"琶"分别代表右手向前弹奏与向后的动作。古代的琵琶类乐器,形态相似但大小有别,如月琴、阮等,均属于琵琶家族。琵琶是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之一。
约莫秦朝时期,开始流传一种具备长柄且圆形的乐器。因其演奏时的主要技法为向前弹奏称作"批",向后称作"把",故此乐器得名"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遂改称为琵琶。
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的梨形音箱、曲颈、四弦的乐器与琵琶相结合,催生出新型琵琶。这一时期的琵琶从横抱式转变为竖抱式,并从使用拨子演奏过渡到右手五指弹奏。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良,现今的琵琶已经发展为四相二十品或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形式。
"批把"一词最早记载于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中,其中描述了批把源于胡地,是马背上的乐器。推手前为批,引手后为把,因此得名。在魏晋时期,琵琶之名正式进入宫廷,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琵琶的演变历程中包括了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的转变。直项琵琶在出现较早,如秦汉时期的秦汉子,为直柄圆形共鸣箱的弹拨乐器。而"阮咸"或"阮",则是一种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的四弦十二柱竖琴弹奏琵琶。
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曲项琵琶从波斯传入并迅速流行于北朝。这种四弦四相梨形琵琶横抱用拨奏,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至南方长江流域。其现代形式是通过中亚地区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演变而来。
自北齐至唐代,琵琶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曹氏琵琶家族作为原籍曹国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等人均因擅长琵琶而闻名于世。曲项琵琶在隋唐的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于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琵琶的历史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以及乐器的创新发展。无论在历史文献还是古代艺术作品中,琵琶均展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