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致敬礼的格式位置 此致敬礼的正确格式图片


多年来我未曾在繁忙的生活中亲笔撰写书信,今日整理一份陈旧的信件时,再度触碰了那份久远的记忆,便是那早已不常见的“此致敬礼”。当我重新整理文字时,我又想起了古典信函中“抬头”的传统礼仪。多年来,我对于“此致敬礼”为何要分两行写一直抱有疑惑,网络上的解释也难以令我满意。所以在此简述我对此的点滴理解。

所谓“抬头”,源自古代的礼仪传统,指在书写书信或公文时,当遇到对方的姓名或地位相关的词汇时,以示尊敬而另起一行书写。在现代的单据上,当写到收件人或收款人的名字时,仍然有这样的称呼——“抬头”。

抬头的书写方式分为挪抬和平抬两种形式。挪抬是指遇到对方的名字或尊称时向下挪移一字的位置并留出空白,减轻了头部的压力,使得头部得以昂首挺胸。而平抬则是直接换行书写,使得对方的名字或尊称居于顶部,这显示了对对方的极大尊敬。甚至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敬意,还有单抬(另行且高出一般文字一格)、双抬(另行且高出两格,常用于提及对方的家族长辈)和三抬(另行且高出三格,用于敬仰天地、帝皇、祖先等)等不同的格式。

举一个唐颜真卿《颜勤礼碑》中关于平抬和挪抬的实例,碑文中“太宗”以及“制”(皇上的命令)都得到了平抬待遇,显示出了当时书写者的尊敬之心。这种纵式书写的方式对古人来说意义重大。

而在现代的横式信函中,依然保留着类似的抬头格式,例如信首的称呼和信末的祝福语。在横式信函中,“此致”与“敬礼”二字需分开书写,“敬礼”需另起一行并顶格写。因为“此致”表达的是“我将以下的内容致给你”,而“敬礼”则是致意的内容对象。

虽然现代横式信函仍保留着一些抬头格式的元素,但其蕴含的尊敬之情已经远远不及古代纵式信函。横式信函中,虽然对方的称呼仅居于一行的最右端或下一行的最左端,但仍感觉有些被压制。不人回想起古代信函中那沉甸甸的敬意。

关于“此致敬礼”的具体写法,纵式信函中可以将其“此致”接续在前文或写在纵行之末进行平抬。“敬礼”则另起一行书写。而在横式信函中,“此致”常写在横行之左并空出两格,“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写。

我翻阅了一些民国时期的信札作为佐证。如近代诗人夏敬观的信札中,“台安”二字被平抬处理。这些信札中的抬头方式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礼仪的重视。

回想起启功先生解释“群”与“羣”的趣事,也体现了古代臣子对皇帝的尊敬和奉承。即使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必过分夸大其地位与动物相比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尊重与敬意始终是我们应持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