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典型例子


首因印象与近水楼台效应:感知心理学的双重作用

“先入为主”是心理学领域常见的现象,源于《汉书·息夫躬传》,揭示了在人们听到的第一句话或先接收的信息可能会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并在面对后续不同意见时,这一先入为主的信息常常阻碍新的接受和理解。这与“近水楼台”这一诗句传达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源自宋代苏麟的诗句,常被用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的优先机会,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指离认知主体越近的客体越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首因效应:深入人心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其通俗称呼为“第一印象”效应。在人际交往的初次接触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印象会深刻且持久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这种效应包括了个体的谈吐、举止、外貌、神态等新信息,对他人感官产生强烈刺激,带来新鲜感。尽管后续信息也会影响认知,但往往无法与首因效应相提并论。

历史上有不少因首因效应而错失人才的例子。如三国时期的庞统,因其外貌不被孙权和刘备所喜,虽才干出众却未能获得重用。心理学家洛钦斯通过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中的重要性。

近因效应:新信息的力量

相比首因效应的广泛性和明显性,近因效应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可能不那么显著,但仍然不可忽视。近因效应指的是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先前的信息影响更大。这种效应的出现需要新的引人注目的信息不断涌现,同时原来的印象随时间淡忘。

在随机序列知觉中,人们常会出现热手谬误和赌徒谬误两种近因效应的偏差。尽管热手谬误的存在性尚无定论,但赌徒谬误则是确实存在的现象。

利用心理效应提升记忆效率

加拿大学者默多克的研究揭示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记忆中的重要作用。他发现,在呈现一系列词语时,位于开始和末尾的词语更容易被回忆起来。这种首尾部分回忆成绩好的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来提高记忆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在开始阶段讲述重点内容,在结束阶段再次总结和强调。学生则应重视一堂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对重要内容给予更多注意。

味觉记忆中的心理效应

在味觉感知中,也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实验显示,人们在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后,最后品尝的液道再认更加准确,呈现出近因效应;而最早品尝的液体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再认更加准确,显现出首因效应。

无论是在心理学的基础领域还是应用领域,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探索都在持续进行。了解和利用这些心理效应,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效果,避免判断上的误区,使生活更加便利,工作和学习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