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傻瓜论短长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故事引人深思:

两位家的观点相左,各自坚信自己的见解才是真正的,并互相。他们争论了许久,却未能得出结论。

于是,他们决定向孔子寻求明断。

孔子走阶,以礼相待后表示:“我认为的内涵是如此广泛,不必完全一致。两位老先生皆为之真谛的掌握者,令人敬仰。何来真假之别!”

两位家听后,心悦诚服地离开了。

弟子询问孔子:“老师,何必过于恭维他们呢?”

孔子答道:“只要能让他们离开,不必深究。”由此可见,作为大学问家的孔子,在这起事件中展现了出色的调和与处事智慧。

他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给予双方肯定,避免得任何一方,实现了双方满意的局面。

这既可看作是孔子的开明,也体现了他对学术争论的提倡。

另一则广泛流传的故事则展示了孔子在处理问题时的“和稀泥”无原则的一面。

据传,一天孔子的学生在门外扫地时遇到了一个客人,客人询问其身份时,学生回答说自己是孔子的学生。

客人询问一年有几季时,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四季。

但客人坚持认为是三季,二人争执不下最终决定打赌。

这时,孔子从外面归来,学生请教其一年有几季时,孔子望向客人后表示:“一年有三季。”

于是客人让学生磕头,学生虽想辩解但无奈只得遵从。

学生事后不解地询问孔子原因时,孔子解释说这是因为对方是“三季人”,不与其争论是非黑白,避免不必要的争斗。

从智慧和情商的角度来看,孔子的做法是明智的。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表明,与认知水平较低的人争论往往无果。

孔子告诉我们遇到不讲道理的人时,不妨把他们想象成“三季人”,不计较、不纠缠。

听过一则关于老虎父子的寓言:老虎父子在路上遇到一只时,老虎选择躲避。小老虎虽觉得爸爸躲避很丢人,但老虎解释说与争斗不值得。

俗话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人生并非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对手都值得去争斗。

现实中总有些人身上充满了负能量,如沮丧、抱怨、傲慢、偏见等。与这些人交往时需格外小心。

若遇到此类情况,可效仿孔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提升人的素质,从引导、制度设计、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着手,尽量减少这类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