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是什么 景泰蓝价格
在大约三百年前,一种神秘且充满宝石般光泽的物品,让东西方的帝王们为之倾倒。这种物品,被称作“珐琅”。
珐琅是一种装饰性物质,施加于物体表面,呈现出玻璃质地的效果。从成分上看,它与玻璃颇为相似,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等。它既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色彩斑斓的“粉状人造涂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工艺品,即将珐琅涂于金属、陶瓷、玻璃、紫砂等不同质地的胎体上,经过干燥、烧成,从而得到。
这种工艺品的光彩永不褪色,是康雍乾三代皇帝珍藏的皇物,也是拍卖场上动辄拍出高价的艺术品。它与我们熟悉的搪瓷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其升级版。
珐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是一种“舶来品”。十二世纪左右,珐琅从传入。而后,在广州登陆的“海路”新品种珐琅,赋予了广东工匠特殊的历史地位。
珐琅的制作过程涉及多种矿物质,如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按比例混合后加入各种颜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研磨成粉末状彩料,再根据不同的工艺填嵌或绘制于胎体上。胎体可以是金属、瓷器等。
按照胎体的不同材质,珐琅器可以分为金属胎珐琅器、瓷胎珐琅器、玻璃胎珐琅器和紫砂胎珐琅器等几类。其中,瓷胎珐琅器又称为珐琅彩或珐琅彩瓷,是现今拍场上价格昂贵的艺术品之一。
金属胎珐琅器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铜胎掐丝珐琅,即著名的景泰蓝。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填充珐琅质的色釉烧制而成。
广东制造的金属胎珐琅被称为“广珐琅”,它与画珐琅、透明珐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画珐琅和透明珐琅从欧洲经海路传入,广州成为其重要落脚点。广东工匠掌握了先进珐琅制作技术,使珐琅工艺焕发新生。
广州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外贸易中处于核心位置,文化和工艺之间进行着复杂的互动。广州的工匠既会制作传统的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又迅速掌握了画珐琅、透明珐琅等新工艺,成为清代珐琅器工艺的重要基地和最大产地。
从工艺上分,珐琅主要有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四类。每一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制作方法。例如,掐丝珐琅起源于希腊,经由地区传入;画珐琅则起源于欧洲,后经海路传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