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浓时情转薄 情到浓时情转薄原文
情深至极反显淡薄,此言乃古人诗词之精髓所诠释:
情多之处情渐薄,如今悔恨情深多。(情至浓时情转淡,如今更显淡然情。)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乃苏轼之常感:“多情却为无情所困”,“笑我多情者,早生华发。”
然人生在世,谁又能免于情感之困扰、情感之伤痛?
问世间,情感为何物,竟能让人生死相依。
世间之人,经过岁月洗礼,曾痴迷、曾伤心。步入中年,若再困于繁复情感之中,或许显得过于幼稚。
此处所提之“情”,非仅限于男女之爱,友情、亲情等情感亦包含其中。
我所谓之“薄情”,并非毫无情感,若是如此,我们则成冷血之人。我意欲表达,情感需适度,方能持久。
以爱情为例,两人爱意浓烈时,易越爱之界线,变为相爱相争。爱之深时,恨之亦切。
平淡之中方见真情,即使两人情感再深厚,亦需保持距离。
情感如能量般,当中年到来,人们或许会感到心力交瘁,爱意渐减。谈情说爱之繁复已非中年阶段所适。
中年人需稳定之关系及持续之情谊交流。大喜大悲、大痛大乐之情只适宜青年,中年人耗不起。
因中年肩负重大责任,需为家人及事业而战,故难以过多顾及情感之事。
唯有保持足够之理性,中年人方能在社会之中持续生存。
长期依赖理智生存之模式使许多中年人看得通透、算得明晰,自然难以过于感性。
李敖曾提倡只爱一点点之态度。此即为一种薄情。
其益处何在?一为自身不受伤害,他人亦不受伤害;二为情感可长长久久、源源不断。
物极必反。薄情实为一种中道之境,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虽非惊心动魄之戏剧化,非众人所想之“过瘾”,但此态为良性、可持续。可言,“薄情”实为真爱。
长久之陪伴为最深之情白。轰轰烈烈之爱不算什么,若能相爱至天荒地老、白头偕老方显真本事。
不求浓情,不呈冷酷无情,“薄情”亦是一种修为。此境尤适合中年。
天若无情亦可老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论及无情之力更甚于有情。冷酷到底之人无弱点而强。
如许多商人唯利是图,与金钱一般聪明有力,故受追捧甚多。
然吾认为“薄情”之力更甚。事实上,大爱无言。天地之大爱若显薄情。世间真爱往往显现为薄情。
我见有些人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待友人如是,对待家人亦如待客。保持适当距离,其生活状态甚佳,人际关系和谐。维系了良性生态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