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 春江水暖鸭先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北宋文学家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作的《春江晚景》题画诗,正是以惠崇所绘的两幅画为灵感。另一种说法认为此诗是在江阴所作。
其中,《春江晚景》中的“鸭戏图”与诗篇的前四句相呼应,展现了生动有趣的鸭戏水场景。
而诗篇的后四句则与惠崇所画的另一幅“飞雁图”相吻合,体现出“依依还是北归人”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惠崇所绘的“鸭戏图”与“飞雁图”,即《春江晚景》的原作,虽已失传,但苏轼的题画诗却流传千古,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许多人们只知诗篇前半部分,对于后半部分却鲜有了解。
宋代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时代,“郁郁乎文哉!”文人画追求“诗中有画,画从诗显”的艺术标准,惠崇作为名画家,擅长绘制鹅、鸭、鹭鸶、雁以及风景的小品画作。他的作品善于表现寒汀远渚、萧洒虛旷之象,颇受人们赞赏。
郭若虛的《图画见闻志》对惠崇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而苏轼则通过惠崇画作所蕴含的意境,以细腻的笔墨进行了归纳升华。他的诗句使人们眼前浮现出早春时节,江南绿草如茵,群鸭戏水的画面。
诗中著名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让人对鸭儿的感知能力产生好奇。鸭儿作为动物界耐寒的最高纪录保持者,是如何感知江水变暖的呢?原来,这得益于鸭儿身上浓密且多油脂的羽毛以及皮下积蓄的厚脂肪,这些特性使得鸭儿能在寒冷的环境中存活,并敏锐地感知水变化。
这一景观被千年前的古人所观察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便成为了苏轼与惠崇之间的佳话,流传千古,为人们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