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饥饿营销 小米饥饿营销的利弊


我们常常误以为“饥饿营销”是罕见之举,然而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商家经常采用此策略来促销。

比如,南京一家烤兔店曾一度生意平平。老板在进修后学会了“饥饿营销”,店门口挂出牌子:“每只烤兔36元,每日仅售前50名。”从此,经常可以看到顾客排队等候购买烤兔的情景,甚至包括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为求能购买到限量的烤兔而甘愿等待,认为若非尽早抢购,将不得不花费更多费用。

其实,“饥饿营销”并非这家烤兔店独有。国内知名的小米手机同样以其“抢购”模式成为“饥饿营销”的典范。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小米运用此策略赢得市场,但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却否认了这一点。他解释说,小米手机的销售问题主要源于产能跟不上需求。

小米的成功让雷军收获颇丰,并成为乡间笑谈。据说有乡间老农致电城市亲戚请求协助购买小米手机,因其被视为如北京人持有iPhone7般的珍贵之物。此现象足以显示“饥饿营销”在激发消费者热情、促进销售方面的作用。

从雷军的成功可以看出,适当的“饥饿营销”可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不仅是小米这样的科技产品,甚至在服装业中也有其身影。例如,Gucci的限量版运动鞋和Prada的限量版长靴都采用了“饥饿营销”的策略,虽然这些产品并未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们成功地提升了品牌的形象和口碑。

经济学奖得主P·A·萨缪尔逊提出的“幸福公式”也揭示了“饥饿营销”的另一层含义——维持满足感与欲望之间的平衡。在营销中,当消费者的欲望被吊起时,产品或服务的满足感必须与之匹配,以维持消费者的幸福感。

“饥饿营销”并非无懈可击。过度使用此策略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它可能损害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供应情况产生怀疑。长期运用此策略可能导致用户忠诚度的丧失。“饥饿营销”延长了资金的回收周期,增加了的风险。它需要极强的渠道和上下游控制能力,以及品牌、产品、市场和整合营销的高度要求。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