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原文及翻译
在传统解读中,“士”字通常被解释为有知识、有德行之士。但在《论语》中, “士”不仅仅是学识和品行的代称,更是怀抱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和立志为民众造福的伟大志向。
提及“弘毅”之“弘”字时,不同解释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其意为志向远大,也有人认为其意为心胸宽广。若以“志向远大”来解释后文“任重道远”及“仁以为己任”,则陷入逻辑上的因果倒置。我更倾向于“心胸宽广”的解释,这似乎更为合理。杨伯峻先生及章太炎先生的解释,将“弘”解释为“强”,将“毅”解释为“有决”,虽显专业,但不易被大众所接受。也有人将“弘”理解为动词,意味着“发扬光大”之意,“弘毅”即为“加强自己坚毅的品性”,这样的理解也是相当有逻辑的。
对于“仁以为己任”中的“仁”,需要将其作为动词来理解。有些解释将其理解为“在天下实现仁义(德)”,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结合前文对“士”的解读,即其应致力于造福天下百姓的观念,将“仁”解释为“实现仁政,造福百姓”,则显得更为贴切。
“死而后已”已成为一句常用的成语,意为为了完成某项使命而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若单看此句,将“已”解释为“停止”无可厚非。但放在整段语境中,“死而后已”实则是“弘毅”的表现形式之一。若将其作为必须“弘毅”的原因,则陷入了逻辑上的误区。我认为此处的解释值得商榷。从语境推断,“已”应解释为“实现”“完成”,这样,“死而后已”便可以理解为在死后才完成仁政的使命,这也就成为了不可不抱“弘毅”心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