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度与摄氏度的换算 1℃=多少华氏度


以下是一段关于天气预报图的描述,图中的数字代表气温,红色越深表示气温越高。

初次观察这幅图,我最初的反应误以为某处发生了森林火灾,整个地图的大片区域竟然呈现刺眼的红色,温度高达七八十度,甚至还有一个高达109度的惊人数字,这温度足以让人有被烤熟的担忧。

然而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并非我们所熟悉的摄氏度,而是华氏度。在相同的温度数值下,华氏度往往比摄氏度显示出更高的数值。

在全球两百多个和地区中,现今仍主要使用华氏度的仅有五个地方。若在地图上标注这些地方,最为显眼、引人注目的当属。其余四个地区——巴哈马、伯利兹、帕劳、开曼群岛,因面积相对较小,可忽略不计。

对此,人们或许会好奇:华氏度有何特别之处?是否比摄氏度更为科学?又或者是因为自视高人一等,坚守华氏度而产生的优越感?尽管华氏度最初是由英国传播出去的,但美洲的殖民者来自欧洲。

华氏度的起源早于摄氏度。在172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将氯化铵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零度,并将他妻子的体温定为96度。经过后续的改进,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32度,而沸水温度则为212度,这里所指的便是华氏度。

之所以设立如此特别的华氏度制度,是为了让人类的正常体温37摄氏度大致对应于华氏100度左右,以便在日常温度测量中更为方便。例如,四季的气温大多位于0至100华氏度之间。

有些科普文章认为华氏度比摄氏度更为科学。他们指出摄氏度在表示人类日常接触的温度范围时区间过小,难以充分反映温度的波动。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华氏度的广泛应用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在工业的浪潮中,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在华氏度出现后不久便被传入英国并被广泛使用。

特别是在美洲的殖民地时期,采用英制单位包括华氏度是合理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法国大爆发后,为了统一度量衡制度,“公制”被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单位制是从公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关于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尽管摄氏度最初并未被纳入国际单位制内,但现今已经得到承认并规定了与开尔文的特定关联。

尽管公制逐渐成为世界主流,并在20世纪后半叶由英国推广至其他,但却一直保持着对英制的坚持。这种坚持背后既有传统与保守的因素,也有经济上的考量。

这种对单位的坚持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因地面工作人员误将英制单位结果输入公制计算系统而导致的探测器失败。

尽管如此,至今仍在很多方面继续使用英制单位。虽然其中原因既有传统和保守的因素影响,也涉及经济利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