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使用分组数据 分组数据的上限和下限


本节旨在详细探讨世界银行针对“中等收入”分类及其评价方法,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银行的收入水平分组说明。

如表1所示,展示了世界银行历年来公布的收入水平高度的分组界限。

表1 世界银行不同年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度分组
(此处应列出具体年份及其对应的分组界限)

以2018财年(即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为例,世界银行的收入水平分组标准如下。

——低收入组:2016年人均GNI在1005美元以下。

——中低收入组:2016年人均GNI位于1005美元至3955美元之间。

——中高收入组:2016年人均GNI位于3956美元至12235美元之间。

——高收入组:2016年人均GNI在12236美元及以上。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一个经济体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在各相应年份其人均GNI显著超过高收入界限,才能被视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以下提及的“跨越者”均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未跨越者”含义类似。]

二、使用世界银行分组法评价“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使用世界银行不断更新的人均收入水平分组来量化评估经济体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起始年份的限制。

世界银行所提供的收入水平高度界限最早仅追溯至1987年,长时间跨度的国际比较会受到很大局限。

“收入水平高度”的量化难题。

世界银行对收入水平高度的界定是一种人为划定的界限,而非某种统计量化指标的结果。这种方法只能判断某年某经济体是否达到高收入水平,却无法给出具体的高度量值。

有人提出可以用人均GNI除以分组限值来得到“收入水平高度”的量化值。虽然这可行,但因为每年分组限值都在调整,这种计算较为繁琐,并且可能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较大偏差。

分组限值调整方法的科学性存疑。

世界银行不断根据价格指数调整收入水平各组别的界限。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等收入”范围内的经济体将越来越少,最终大部分经济体都可能被归类为“高收入”。

为何如此?考虑到增长率的概念以及当前世界经济体的增长态势,由于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的名义增长率包括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且通常为正,按照美元通货膨胀率调整的中等收入组上下限,给予足够的时间长度,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的跨时期以美元计的人均收入名义增长率都将超过上述分组界限的逐年增长率。

三、总结与后续探讨

世界银行对“中等收入”的量化界定存在起始年份晚、难以形成连续变量、未来可能不再符合“中等”的定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