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农历还是阳历 公历是指哪个
我国独特的历法体系为双历法,即结合了阴历与阳历的纪年方式。此举的初衷何在?据传,阴历旨在顺应农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而阳历则更便于日常统计与计算。
不过这样的历法体系,往往让部分人士感到困惑不已:
今日明明标注着确切的公历日期,为何又突然转换成了农历月份日期?不是说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月吗?为何去年闰过,今年还需再闰……
为了全面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明确阴历与阳历的内涵。
何为阴历?何为阳历?
现代人的阴历,也称作农历,实为我国传统历法。此种历法以太阳运动规律为基础,特别是以春分点间隔时间为一年的计算依据。
与此阴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用以反映月相变化,指导海上活动。它还细分为二十四节气,以助于农业生产。
如此说来,我们的阴历是否显得尤为独特且实用?
阴历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每年仅有354或355天。众所周知,实际上一年应有365或366天。
面对此问题,古人的智慧得以展现——置闰法的实施。
具体而言,从一年的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若恰好经历十二个月则为平年。若月份超出十二个,则从该年冬至日起算,将首个仅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设为闰月。
值得一提的是,阴历的闰月并非固定。这就是造成某些年份闰八月,某些年份又闰六月的原因。
而现今所说的阳历,实为近一个世纪前自西方引入的历法,更常被称为西历。
这种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的计算基础,即365天。但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上需时365.25天,因此每四年便会多出一天。
那么多出来的一天如何处理呢?答案是为二月增添一天。
阳历的闰年里,二月会从原来的28天增加至29天。
虽然阳历能清晰地反映四季更迭,却无阴历那样既指导海上活动又辅助农业生产。
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老黄历便是这样融合了阴历与阳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