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是怎么形成的 小雨滴的形成简单的说明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煮沸的咖啡,复杂的工业流程,还是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水滴和气泡都无处不在。科技大学与国立师范大学的最新研究工作,深化了我们对这些液滴和气泡形成机制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我们模拟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研究纯水中液滴的形成已具挑战性。在大气环境中,液滴的形成更加复杂,因为它们往往与其他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其中一些如氮、氧和氩等气体,与水的相互作用较为微弱,其影响相对容易解释。
真正带来挑战的是那些表面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倾向于在液滴表面,影响着水的表面张力。当你看到硬表面上的水珠时,这就是表面张力在起作用。水分子更倾向于彼此吸引而非与空气中的分子吸引,这导致它们尽可能紧密地粘在一起,最终形成圆顶状的水滴。
以乙醇为例,它存在于啤酒、葡萄酒、香槟等酒精饮料中。乙醇分子在香槟液滴的表面堆积,显著降低了其表面张力。科技大学研究员Ailo Aasen专注于研究杂质存在下的成核现象,其最新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研究成果与多种工业过程、特别是大气科学和气候模型紧密相关。
在形成水滴之前,大气中的水分子需要通过足够的随机碰撞来形成水滴的“核”。这些微小纳米级别的水滴被称为临界核。表面活性杂质常围绕这些核堆积。一旦形成足够大的液滴,它便开始自发增长。
成核理论的关键在于理解这种关键“水滴种子”的性质。在雨滴中,水分子分为两种:液滴内部的水分子和液滴表面的水分子。由于水滴是圆形的,其表面的水分子比液滴内部的分子少邻接分子。液滴越小,其表层分子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液滴核必须达到临界大小才能继续生长。
杂质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表面活性物质通过降低水滴与空气之间的表面张力来影响液滴的形成。微量的表面活性杂质可以显著提高水滴的形成速度。硫酸和氨等表面活性物质在雨滴形成过程中可能以低浓度存在,这为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输入参数。
当存在表面活性杂质时,经典成核理论可能会失效。例如,当水在乙醇中形成时,经典理论的预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结果相差20倍以上。事实上,经典理论预测形成的水滴数量远少于实验测量结果。
Aasen的研究假设是这些差异源于理论中的一个假设问题:即假设原子核为球形且具有与完全平坦的表面相同的表面张力。这里的问题是难以准确估计成核过程中表面张力的行为。研究人员开发了更复杂的液滴表面模型以及液体和蒸汽的精确热力学模型来改进经典理论。
通过更准确地描述液滴弯曲程度的理论来考虑表面张力的变化,研究人员使成核率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更加一致。这使得理论与实际偏差从多个数量级减少到仅两个数量级以内。这也消除了经典成核理论有时作出的奇怪且物理上不可能的预测。
对液滴形成机制的更深层次理解和建模方法不仅限于气候科学领域。这一理论框架有望在未来几年改善我们对众多现象的理解和描述。
本文内容源自科技大学的研究成果并参考了《物理评论快报》期刊的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