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近年来,我们频繁在日常生活听到“碳中和”一词的提及。许多人已初步了解,我国正致力于在年前将本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向峰值,并计划于206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这两个目标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双碳”战略,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
此处所指的“碳”,实质上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并非罕见之物,每个人在呼吸过程中都会将空气中的氧转化为二氧化碳。不仅如此,许多人钟爱的碳酸饮料中,也含有二氧化碳。
那么,为何区区二氧化碳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并努力解决呢?这便不得不提及温室效应这一熟知的概念。
要理解温室效应的产生,我们首先需了解太阳辐射。这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由太阳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
太阳光被普遍认为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但事实上,太阳辐射的范畴更广,可按波长分为可见光区和区等。
值得注意的是,光是一种电磁波,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在讲述温室效应时,本文不深入探讨波粒二象性的具体证明过程,但大家应知晓光可以被视为波和光粒子的结。
当太阳辐射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会受到严重的削弱。例如,大气中的臭氧层会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还有反射和散射作用,导致最终抵达地面的主要为短波辐射,约占原有太阳辐射的半数。
短波辐射之所以能抵达地面,是因为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非短波辐射。简而言之,大气在选择吸收时似乎有些“挑食”。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的是长波辐射,其吸收的波长位于线区域。而那些逃过大气层拦截的短波辐射最终会到达地表并被其吸收,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接下来简单介绍热辐射。一切具有温度的物体都在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被称为热辐射。例如我们自己此刻正在向外发出电磁波。物体的温度越低,其向外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越长。
地表的温度相对适中,因此其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可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吸收。这一过程犹如给地球表面覆盖了一层“被子”,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使这一效应更加显著。
具体来说,二氧化碳不会吸收进入地球的短波辐射,但它会阻碍热量从地球散发到宇宙中。这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冰川融化并可能引发各种灾难。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温室大棚也是运用了类似的原理。
温室大棚对于电磁波同样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短波辐射可以自由进入,但当地面温度升高后所散发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棚的塑料薄膜所吸收。这导致大棚内温度逐渐升高,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氧化碳在地球的大气层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