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4节气及时间


古之历法,名曰二十四节气,流传千年,凝聚着文明的独特韵味和悠久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依据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制定,古人凭借此指导农事活动,恰如时节。西汉武帝时期,被正式纳入《太初历》,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现今的二十四节气源于三百多年前的太阳黄经度数划分,反映地球的回归运动及季节变迁。
在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被融入农历,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片源自网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标记,更是干支历中自然节律变化的象征,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重要依据。其原始制定依据斗转星移之理,以北斗七星为基准。这七颗星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共同构成了北斗星象。由于北半球自然节律随北斗七星的变化而渐变,故成为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据文献记载,我国商代已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的概念,而周朝时期则增至八个。三千多年前,使用土圭法(圭表)测影技术,在河南洛邑确定天下之中的位置,并以此为土中。其中,“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最早由周公测定。土圭测影的方法是设立八尺标杆,通过观察日影长度变化来确定节气。

春秋时期的《尚书》中已有对节气的记述。随着时间推移,从商朝的四个节气到周朝的八个,再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04年,《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内容之一。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一年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被分为24等份,每份15度。

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春季初见。

雨水:雨量渐增。

……以下节气以此类推,逐一解释每个节气的含义……

立冬:冬季开始。

通过上述详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每个节气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