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哪首诗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整首诗
在《诗词》中,存在一种特别类型的题目,那就是“划去错误项”。这看似只需背诵准确即可,但实际却暗藏学问,需要认真分辨。这里用两个具体实例加以解释。
如,在陶渊明的杂诗中,“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与常见的“岁月不饶人”哪一句是正确的?许多《百人团》的参赛者在此问题面前陷入了困境。正确答案是“岁月不待人”,但这句在平时我们俗语中经常听见的“岁月不饶人”其实是宋代对原句的化用。同样地,对于崔郊的《赠去婢》中的句子,“侯门一入深如海”与“侯门一入深似海”,也有不少选手混淆了,实际上正确的是“深如海”。
本期,我要向大家揭示的是另一道曾让许多《诗词》的选手感到困惑的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的另一个选项后半部分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尽管很多人经常读和背这句诗,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其中“浓妆淡抹总相宜”其实是错误的。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究原诗以揭开其中的奥秘。
原诗出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或是浓妆,皆显得十分相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于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的时候。在文学史上,咏叹西湖的名篇众多,而苏轼的这首诗无疑是其中最负盛名之一。首句描绘了西湖水波光粼粼、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描绘了雨中的山色,烟雾缭绕,显得格外神秘美丽。这两句诗由水写到山,一晴一雨,充分展现了苏轼的高超写作技巧。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在于后两句。近代著名文学家陈衍先生称这两句为“西湖定评”。如今提到西湖的美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两句。苏轼巧妙地将西湖比作西施,如同西施的天生丽质一样,西湖也美得自然。关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用法,其实有以下几个解释:
这一比喻在苏轼之前并无先例,两个词组“淡妆”和“浓妆”在当时并不构成一个对比明显的选择,也就不存在哪个更顺口的问题。实际上,“淡妆浓抹”和“浓妆淡抹”如今都是成语,且意思相同。前者之所以被衍生出来,源于清代文人彭养鸥在自己的小说中对“淡妆”进行了化用。
苏轼这样写也符合当时宋代平仄的规则,使得诗句读起来流畅不拗口。现代人在读诗写诗时可能不太讲究这些,所以容易背错。
从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来看,“淡妆浓抹总相宜”更加贴合上下文。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水和山就如同西湖的淡妆和浓抹。晴空万里、水面清澈时,西湖似淡妆的西子,美景一览无余;而雨天时,山色朦胧的西湖则如浓妆的西子,美景隐约可见,也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