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几月开 1一12月花名顺口溜
北京的公园历史悠长,中山公园尤为初建,为市民提供了赏花佳地。如今,公园内盛开的桃花,依旧绽放着春的魅力。
北京的春天转瞬即逝,如同“咻”地一下来临,又“嗖”地一下离去。从迎春花的初绽,到紫藤如瀑布般盛开,长安街的玉兰、玉渊潭的樱花以及元大都的海棠,都依次在春日里绽放,每日都愈发绚烂,仿佛处处都盛开着鲜花。
回首1940年的北京,那时仰望梨花的少女成为了城市的一道风景。
现今满眼春色,但翻看旧时的照片,却感觉赏花变得困难。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北京的街巷狭窄,缺乏行道树和花坛,甚至没有太多公园。公园是1914年后才逐渐兴起,起初的数量也非常有限。那么,那时的人们又是如何欢度春日呢?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或许揭示了当时的最佳赏花路线。
为何这四大赏花地都是呢?当时市政服务尚未涵盖种花,因此花儿大多盛开在皇家园林、和四合院里。皇家园林与四合院虽有一定规模,但不如成为民众最佳的赏花选择。
在中山公园,一对母子在欣赏牡丹的盛开。由于北京是帝都,赏花活动总是伴随着庄重的气氛,观赏花卉以花中之王牡丹为首选。
过去的北京人热爱赏花,据说一年中至少要赏两次花:一次是在春末夏初游崇效寺观赏牡丹,另一次是在秋天到陶然亭品味菊花。
崇效寺的牡丹名扬内外,其品种与皇家园林中的牡丹相比也毫不逊色。寺内不仅魏紫、姚黄等牡丹极品繁茂盛开,还有几株绿色与墨色的牡丹更是引人注目。
著名学者张中行曾探访崇效寺并询问僧人如何养得如此好的牡丹。僧人坦言会用大肥煮得特别烂的猪头等来施肥。这也启示了我们理想与现实的协调并非易事。
颐和园的乐寿堂前种植着玉兰、海棠和牡丹等花卉,寓意“玉堂富贵”。照片中展示的海棠与铜花瓶相映成趣。
上世纪50年代后,崇效寺逐渐衰落,其牡丹被移至中山公园。虽然中山公园有著名的养花温室——唐花坞,但移栽后的墨牡丹未能保持原有的风采。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通过陈师曾的画作欣赏到墨牡丹的韵味。他几乎每年都会去崇效寺赏花,并与北京画院的同仁们一起留下了许多写意牡丹的作品。
法源寺的丁香等花卉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欣赏。印度大文豪泰戈尔也曾在此赏花,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共度美好时光。
近年来,法源寺补种了大片丁香,再次成为赏花的重要去处。这也得益于文人的笔墨传承。
除了法源寺外,顺口溜中提到的其他三座也是赏花的佳处。在郊外还有大觉寺和潭柘寺的玉兰散发着幽香。
在中山公园里漫步时还可以欣赏到紫藤的美丽。即使在家中宅居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特别是紫藤作为春天的使者之一在院落中盛开时更是让人心生欢喜。
春天过去后人们会怀念那些逝去的花朵但也可以去购买藤萝饼来留住春天的味道。
末代皇帝溥仪也是一位爱花之人他在养心殿种花后来还成为了一名花匠。
在北海公园漫步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朱自清曾感叹在北平看花需要抓紧时间因为春光短暂而狂风也难以避免。或许正因为如此北平的花事才显得更加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