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古诗原文


在古老的学术交流中,子贡作为孔子的得门生,询问道:“尊师,孔文子因何得名‘文’的谥号?”孔子则深入浅出地解释道:“他灵巧聪慧,热衷学问,且怀揣谦逊之心,不避羞耻地求教于人,因此‘文’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生平。”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所载

文人雅士之谈

子贡,作为孔子门下翘楚,以其卓越的言辞著称。他提出的疑问总是质量上乘,却从未难倒过孔子。可想而知,他与孔子的对话,是高手之间的思想碰撞。

孔文子,原名圉,曾是卫国的大夫。尽管他有过一些与礼法不合的举动,但在他离世后,卫国君主依然赐予他“文”的谥号,后世因此称他为孔文子。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最终评价,象征着其人生轨迹的定论。“文”在谥号中代表着高雅的品质,是对个人崇高的赞誉。

对此,子贡可能存有疑虑,也可能已然理解,但他仍希望从孔子处听到更深层次的解读。而孔子,这位智者,并未多言其他,仅从“学识修养”的角度给出了他的解释。即便如此,子贡虽能言善辩,也心悦诚服。

在孔子的观念中,“聪明且喜好学习”或许并不罕见,但“不羞于向低位者请教”则是非常难得的。他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便体现了这两点。通常,“聪明”的人多喜欢以师者自居,因此“聪明且喜好学习”体现了对知识的无尽追求。“向下请教”需要放段,“不羞”则表明从未树立过高的架子。如果说这是谦虚的表现,那么谦虚不仅是为了展现个人态度,更是为了追求真知灼见。

文人墨客间常谈及“文”字之义。所有自称或被称为“文人”的人,都应深思:“是否做到了聪明而好学、不羞于向低位者请教?”

八角茴香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