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候是什么 一侯二候三候节气


夏至——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它不仅标志着夏季的中期,亦是时节交叠时的一个重要节点。此节气定于每年太阳到达黄经90°之际,具体日期在公历的6月21日至22日之间。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描述:“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意指万物于此时节生长壮大至极点。

夏至,在历史长河中,是确立最早的节气之一,更是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始点。我们的先祖通过古老的天文观测,如圭表测日法,早于殷商时期便已确定了夏至与冬至。其诞生与演进,历经两至、两分,再到四时八节,最后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是创制与发明之精粹。

夏至日,象征着阳气的极致与阴气的初生。据《恪遵宪度抄本》所述,“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昼长夜短之极。古人视此为阴阳转换之要时,“夏至一阴生”便是对其的最好诠释。

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象征阳气初衰;二候蜩始鸣,代表雄性知了的夏声;三候半夏生,则暗示喜阴的草开始生长。此三候不仅富于诗意,更寓自然界的微妙变化。

夏至不仅是节气更是一种文化习俗的体现。古时人们常以此日祭祖祈丰年,视其为重大节日,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代官方与民间均有丰富的祭典活动,如祭地祈福、荐新等,以感谢神灵与祖先的庇佑。这些习俗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在繁忙的农事中,夏至时节农民需做好田间管理,农活繁重。此时杂草生长旺盛,雨水关乎农作物长势。“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便由此而来。尽管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节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但无论求雨还是忌雨,都反映了古代农业的无奈与对天时的依赖。

为应对炎炎夏日,“夏九九”的习俗流传甚广。此习俗以数九的方式记录时间与物候的关系,生动地反映出天气的变化。在没有现代降温设备的传统社会里,扇子与香粉等物品成为人们消暑的“良策”。各地还有丰富的饮食习俗如吃面、吃粥等“尝新、尝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