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的意思 什么叫反刍思维


审核专家:李献红

二级心理咨询师权威解读

作为成年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境遇,无论是与同事、同学、家人还是上司的交往中,似乎总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努力似乎无法换回他人的认同或赞赏。我们开始自我质疑,不断反思:究竟哪里做错了?

近年来,《女心理师》的热播引发了大众的共鸣,剧中情节或多或少映我们身边真实的事件和感受。

剧中如小莫这样的角色,竭力讨好所有人,迎合各种请求,不拒绝任何加压。当他在办公室受到排挤时,选择默默承受,最终导致精神崩溃。这种情境下所体验的情绪,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即“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一词源于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生物学特性的借鉴。在进食时,这些动物会反复吐出并重新消化食物。心理学中借用这一概念,认为反刍与积极和消极情绪均有紧密联系。

反刍在古语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三思而行”、“谋定而后动”,体现了良性的自我反思。其带来的消极情绪影响亦不可小觑。

心理学家Nolen Hoeksema对思维反刍进行了定义:个体无意识地持续关注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不断琢磨负面情绪及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而非积极解决问题。

这种精神上的内耗可分四个层次:

  1. 影响个人情绪;
  2. 降低生活质量;
  3. 信心受损,心力交瘁;
  4. 恶性循环,心理失衡。

1999年,心理学家Fritz进一步细化了思维反刍的内容,将其分为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

情感方面主要涉及情绪性反刍,即个体持续陷入对事件的消极感受中,如“这感觉太糟糕了”;

认知层面主要指个体着重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如“他们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哪里做得不对?”;

行为层面则关注负件带来的实际影响,如“我无地自容”、“我恐怕会被辞退”、“我肯定会遭人嘲笑”等担忧。

思维反刍就像牛羊的反复咀嚼,一个念头反复在脑海中回旋,难以摆脱,却又难以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

大量研究表明,思维反刍是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因子,有可能引发、延长或加重个体的抑郁症状。

负面事件会扩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倾向于反刍的人往往会过度关注自己的不足,错误估计差距,并试图缩小这一差距以寻求心理平衡,从而增加反刍的频率,陷入更大的恶性循环。

以一例说明:某学生在期中考试期望获得好成绩,但实际分数不理想。这种成绩与期望之间的落差就会引发思维反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很快能从情绪中抽离,不会陷入思维僵局;有的人会转移注意力,不再纠结于此;但若有人陷入反复思考“我这么努力是不是笨…”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那么“精神内耗”就会持续。

我们常担忧的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吗?有时我们可能夸大了灾难性后果。思维反刍并不能帮助我们摆脱痛苦,反而可能使我们越陷越深。

为减少精神内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不要过度思考,果断行动;
  2. 定时休息,恢复精力;
  3. 减少高刺激性、高的活动如过度刷手机;
  4. 多读书学习,提升认知能力;
  5. 降低敏感度,避免无谓的胡思乱想;
  6. 按照自己的节奏,专注当下,立即解决引起焦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