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明显的尊重与强化。深入探究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推进的过程中,似乎疏忽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塑造与自主构建。

众所周知,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三大基石,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三大核心要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策略,来增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核心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策略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热爱语文

随着21世纪课堂的浪潮风靡全球,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育家布劳翁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理论认为,学生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应当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设计师和积极参与者。

以我承担的《论语》社团课程为例,我采用“我当小先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上台讲解《论语》,在读、辩、笑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策略二:教师简明教学——点石成金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并非各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塑造有教养公民心智的重要支柱。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需要经历不断的打破、重组与再造的循环过程。语文学习其实非常直接,主要包括听、说、读、写。我们来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

在教授《黄山奇石》时,教师A采用的方式是(展示黄山相关镜头)问学生们这是哪里,有谁去过,留下什么印象。而教师B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则是让学生观看录像并思考小兴安岭的最大特点。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教师B的问题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若教师能牢记“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必定能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策略三:合理利用教材——实现高质量教学

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或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这了以往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避免两种极端:过度依赖教材或忽视教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解决教材与学生需求之间矛盾的过程。

以《给予的故事》为例,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面临生死抉择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需关注学生的理解与疑惑,并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如设计核心教学环节:如果让学生给文章加标题会是什么?课文最后一段说的对不对?

在教学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紧扣语言文字展开教学活动,从而理解内容、学习表达和体会情感。

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自主建构为中心,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必将突破重围,迎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