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里出西施下一句是什么 情人眼里出西施后半句


在育儿之路上,许多家长与教师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这种情形,用一句古语形容得恰如其分,那就是“”。我曾见过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比如当孩子询问“情窦初开”这个成语的含义时,他们可能会用一种含糊其词的方式来回应,比如说是“一种豆子成熟了”。再如孩子问及“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深意时,家长们往往支支吾吾,难以给出满意的解释。实际上,这些家长大可不必过度解读,因为苏轼笔下的《春宵》并无其他隐含之意,只是对春夜美景的赞美。

在教育的道路上,有些时候不解释倒也罢了。最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当孩子读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竟然有家长会让孩子小声些以免打扰到他人。这实在是无需大惊小怪。针对这类家长的举动,我认为他们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过分遮掩反而会变得画蛇添足。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及亲情观。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孩子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今日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七个字可谓是众所周知。它来自清人黄增的《集杭州俗语诗》。它的上一句同样经典。不知为何,许多老师不愿向孩子解释其含义。现在让我们一同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集杭州俗语诗》

清 黄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此诗的后三句通俗易懂,然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开篇的“色不迷人人自迷”。部分教师可能觉得这七个字略显轻浮,尤其是“色”字在传统观念中似乎有些不雅。但这里的“色”字并非我们所想的那般含义,它源自佛法中的“空即是色”,意指现象、物质。佛法教导我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阐述了外象与空相的关系。

“色不迷人人自迷”在此诗中是恰当的。世人因无法看清空与色的关系而产生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感现象。尽管在现代人看来这种纯真的情感流露显得有些可爱,但它正是人类情感真挚的表现。诗中“千里”、“三笑”、“一痴”三个数量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

在文学的宝库中,集句诗等形式的作品屡见不鲜。像王安石、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都有此类作品传世。特别是宋代文人汪洙编撰的《神童诗》,收录了众多民间谚语和俗语,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虽然这些诗句看似简单,但句句都蕴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