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管理的区别 何为管理
01
——
管理的真谛何在?
文字的博大精深,体现在“管理”二字上。拆开来看,“管”即责任归属,寻觅能者担当;“理”则是洞悉事务,梳理其脉络。就如一团乱麻,需细心梳理,不可轻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管理者需承载重任,抱负远大,且需智慧为伴。
考虑到管理者所需的能力素质,我们必须意识到合适的人应置于合适的岗位之上。这“合适”便涵盖了个人的精神风貌、品德风范、行为特质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这些素质中,部分可由后天学习补充,而部分则源自先天的养成。虽然性格因素可能会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我们不能奢望通过培训来弥补所有不足。更为高效的方法是选拔具备核心素质的人才,而不是试图改造一个不合适的个体。
例如,假设我们是一家马戏团,需要一只动物表演爬树,我们会自然地选择一只天赋异禀的猴子而非一只需要教其技能的猪。
调和不同的特质、技能,化解内部冲突,以达成更高目标,这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02
——
我们的管理水平如何评判?
众多管理者正致力于追求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平衡。追求有序是因为目前仍存在许多无序状态。公司内部存在许多低效的、带来负面影响的无序现象,这些无序应当被有效遏制。
规章制度是建立有序的基础,但若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则无法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制定制度,更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得到监督。要培养员工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无论职位高低,都应以制度为行为准则,这样才能逐步向期望的有序状态靠拢。
在辅导企业时发现,即使制度再完善,若无法执行也是徒劳。完善监督制度的执行至关重要。
03
——
如何提升管理水平?
从人性的角度看,多数人倾向于趋利避害。早期的管理多采用。模式的逻辑是恐惧驱动下的服从。这种方法虽能控制人的行为,但却难以激发人的积极性。
显然,我们不能一昧地在的道路上前进。现代社会正逐渐摒弃,而人本逐渐盛行。要让人无后顾之忧地创新、拼搏,人本更能激发人的热情。
要想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需要关爱而非威胁与。无论是彼得德鲁克还是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都强调:的领导者应通过自身行为树立榜样,激励员工共同追求正确的事。
那么何为“正确”?能为公司带来长期收益、帮助公司应对风险的事均可视为正确。如何达成对“正确”的共识?这需要我们通过更深入的沟通来实现。这正是东方文化的优势之一:在求同存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