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天山填词语 天山填什么词语的意思
北京冬日之景,始终引人遐想,期待一场雪的到来能让我们再次领略到银装素裹的风光。当期待化作虚无,便自然转而探索古时诗词中那洁白的雪世界。想起隋朝卢思道《落雪听卢》里的“白雪初下满天山,散入中原几许片”与唐代李白吟咏的“初闻落雪曲,静听已满关”。在这两句古诗词的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巍峨的天山与雪的紧密联系,仿佛感受到天山就是雪的故乡。
为何“天山”成为冬“雪”的源头和固定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频现?究其原因,天山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而且位于我国新疆地区,延伸近1760公里。我国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记载了天山的多个方位与名称,如“三危之山”、“騩山”、“天山”等。因常年积雪,又得名“白山”、“雪山”、“阴山”。这或许就是“雪”源头之说的由来。文学中常以“天山雪”象征气节、忠诚及威武不屈的精神,这源于汉朝苏武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中“卧雪吞毡”的成语,描述了苏武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出使匈奴后被幽禁的情景。他誓死不降,依靠积雪与毡毛充饥,数日不死,展现出气节和精神。这种精班固《汉书》的传扬,成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雪”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苏武的气节。自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后,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自中原的在天山南北展开大规模屯田运动。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誉为咏雪的金句。这幅壮美的天山雪景图描绘了急骤的大雪在天地间塑造出的繁荣与壮丽。岑参在《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以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激情歌唱天山雪,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奇伟壮丽和浪漫色彩的天山雪景图。
自古以来,“天山雪”便成为了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晋代谢朓、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等诗人都有以“天山雪”为题的佳作。在岑参之前,诗人们笔下的“天山雪”常带有一种朦胧模糊的感觉。岑参以军旅诗人的身份,赋予了天山雪生气和灵性,揭开了天山雪的神秘面纱。
自古人咏赞“白雪初下天山外”,人便以科学的态度观察并研究雪这一自然现象。汉文帝时代的文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提到雪花为六出之形。至于为何雪花呈六瓣之状,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人们还赋予了雪新的内涵——祥瑞之兆。东汉家刘熙在《释名》中解释了“雪”字的含义,即“绥”,意味着祥和、平安。
“天山雪”不仅触发了文人墨客的灵感,也寄托了人们对祥和、平安的希冀。
(赵柒斤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