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全文
【翻译】
孔子曾言:“我十五岁时,立下志向于学问;三十岁时,我的言辞和作为均因知礼而得以坚定自信;四十岁时,我深谙各类知识,已不再为任何事所惑;五十岁之际,我理解并接纳了天命;到了六十岁,无论他人言语如何,我都能明辨真假,判明是非;待至七十岁,我的行为与心愿皆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
【解读】
孔子的话语,流传千古,成为人生志向的座右铭。他以自身经历,引导众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寻求成长与领悟。
人们在引用这句话时,往往只将其视为年龄的标志。如人至四十,常感叹已达“不惑”之境。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人们容易忽视,孔子的境界与我们的境界不能等同而论。即便是到了百岁,若未曾“志于学”,依然无法理解“不惑”和“知天命”的真正含义。
境界的领悟,往往难以言传。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其深意,只能凭借想象去揣摩孔子的内心世界。三位大师的解读,各有千秋,或直白、或简洁、或深沉,都试图为读者揭示孔子的内心世界。
关于“志于学”,其核心在于“志”。朱熹解释道:“心之所向谓之志。”志向是人之所趋,是人生方向。拥有志向的人,心中有所依归,一生为之奋斗。而许多人的生活之所以感到累,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志”,不是为自己而活。
孔子的十五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并非简单的动词学习。它更接近于《大学》中所说的圣贤之学。孔子的十五岁便决定以圣贤之学为志向。而学习的过程,也是立心、立身、立命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的境界也在不断提升。三十岁立身成家,四十岁不再迷茫,五十岁知天命。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生的一次飞跃。而这些飞跃背后,是不断的修齐治平的学问和功夫的积累。
到了耳顺之年,孔子对于外界的善恶、是非、爱恨等都能理解其本源实质。而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的每一个念头、行为都顺应天道、合乎规矩。这便是真正的自由。
孔子的一生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我们虽无法完全理解其深意,但可以从前辈大师的传道中生出一缕一缕的想法。哪怕如蛛丝一般细小,也要紧住不放。哪一天,这些蛛丝汇集成绳索,或许能助我们攀登上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