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日下面兆念什么 处下面一个日念什么


我们之前介绍过年、月、日的概念。在时间的维度里,一个回归年是365.25天,并非简单的整数。这其中,一个朔望月约为29.53天,一个恒星月则约为27.32天。也就是说,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并非严格的整数倍关系。无论是十月份历法还是十二月份历法,都需要解决阴阳历的调和问题。

在古代的殷商时期,由于十九闰七之法尚未确立,二十四节气也未完备,先人们为了调和阴阳,寻找到了一个长时间周期的参照物——木星。他们发现木星的公转周期约等于十二年绕天一周,即木星每年都会行经一个星空区域的等份,因此根据木星的位置来纪年。

人们给木星起了个名字——“岁星”,简称“岁”。先人们也给每一个星空区域等份起了名字,共计十二个,分别是: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等。当木星运行到某个区域时,就以该区域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年,这种方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存在一个问题:木星的公转周期并不完全等于十二年。如果严格按照岁星的步调来纪年,八十六年后岁星的实际位置与理想位置便会相差一个星“次”,这就是所谓的“超辰”现象。由于岁星由西向东运行与地支的顺序相反,导致其纪年实际运用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先人们又提出了“太岁”的概念。他们假设了一个与十二辰同步的“太岁”,并为其取了名字如:摄提格、单阏等。这些名字被用来命名纪年方法,即“太岁纪年法”。

这两种纪年方法——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一种干支纪年的变体。其中,“岁阳”用来对应天干,而“岁阴”则对应地支。干支纪年的运用广泛且深远,甚至可以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相关刻划。

在干支纪年的发展过程中,岁星纪年法因超辰问题而逐渐被太岁纪年法所取代。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初看都像是一串难以理解的乱码。正是这些看似复杂的名称和符号,构成了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瑰宝。

至此,我们的讲述暂告一段落。下次我们将继续探讨古代的计时方法和文化。敬请期待。

附:《尔雅·释天》中关于太岁与岁阳岁阴的描述……

相关阅读及往期文章链接: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