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背后的故事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个故事
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如林,常居于山水秀美之处。在那悠扬的禅音与钟声中,风景如画的吸引了众多诗人的脚步。他们在游玩之余,也喜欢在的墙壁上留下自己的诗篇。
据专家统计,《全唐诗》收录的四万九千余首诗中,与佛教相关的近万首,其中明确记载为题写的也有五百余首。这些诗作中,不乏唐代的诗坛名家之作。
在众多题寺诗中,有几首尤为出色。如宋之问的《灵隐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王维的《过香积寺》等,都是诗歌中的佳作。
今日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两首不那么出众但背后却有着有趣故事的题寺诗。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两首《题惠昭寺木兰院二首》。
唐朝诗人王播,虽然在诗坛上不算顶尖,但在政坛上却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出身贫苦,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攀升至宰相之位。这两首题寺诗,便与王播少年时的经历紧密相关。
王播自幼失去父母,生活贫困,全靠亲族接济。少年时,他寄居在扬州惠昭寺中,准备赶考。在中,他自然也是吃着的饭。惠昭寺每逢开饭,都会撞钟,僧人及寄居、投宿之人闻钟声便前去用餐。
方丈和尚却对王播白吃白喝白住的行为心生不满。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来应对这个问题。这天,王播在读书时,午后感到饥饿难耐,但钟声一直没有响起。等到钟声终于响起,他匆匆赶到食堂时,却发现饭菜早已被和尚们吃光。
王播找到方丈询问原因。方丈告诉他:现在先吃饭后撞钟!王播明白方丈是为了赶走自己,于是愤然离开了惠昭寺。几年间他刻苦读书,终于进士并步入,后来更是成为了宰相。
多年后,王播再次来到扬州时顺便回到了昔日寄居的惠昭寺。昔日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但他已经身居高位。在寺中他写下了这两首题寺诗用以纪念他的过往经历与内心感受。
第一首写的是重游所见之景引发的感慨;而第二首则讽刺了当年方丈和尚的势力之举与如今的之态。如今再游僧舍更是心生无限感慨的他又写下了这首意味深长的诗篇并重新将其题写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