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的意思 境界的解释是什么


关于“境界”一词的探讨,我们不得不提及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境界”有着深入的阐述。

他对“境界”的定义为:境,即意境,也常被简化为“境”。从字面意思来看,它指文学创作中的境界,代表着文学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吟诗写词时所追求的,正是这种高格的境界。

尽管我个人的学识尚浅,但两次阅读《人间词话》后,仍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书中所论及的“境界”,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理解。

其中有一段话,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慧。这段话如同一个灯塔,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段话描绘了追求学问和事业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深刻的寓意。

将这三重境界与“执着、忘我、癫狂”相对照,似乎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观察到他的发妻对镜梳妆,两鬓斑白的情景,深有感触地吟出“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诗句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境界”与“格局”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王打猎时丢失了弓,随从焦急地寻找,而楚王却淡然处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个故事出自汉朝刘向的《说苑·至德》。随从们见状纷纷称赞楚王格局大,但孔子听到后却指出其局限性。孔子认为不必局限于楚国,谁捡到弓并不重要。这展现了孔子心中容纳天下的胸怀。

有弟子问及老子对此事的看法,老子则选择沉默。他默默地将“楚人失之 楚人得之”改为“失之得之”,意在强调无论何人、何物,最终都将在得失之间循环转换。这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他心中装着天下万物、宇宙苍生。

境界不仅指人和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更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我们凡人的目光有限,而古圣先贤的视野则能延伸至内心深处。的智慧则能洞察无限远的宇宙。这便是格局与境界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