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鸟几级保护 养白头翁的10大忠告


白头鹎,别称白头翁、白头婆、白头壳仔等,为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鸣禽。其平均寿命约在10至15年之间,是一种杂食性鸟类,以食昆虫、种子及水果为主。

白头鹎(发音为bēi)活泼,经常在果树上群聚活动,时而从栖息处展翅飞行捕食。

其体长在17至22厘米之间,头部的额至头顶区域为纯黑色并带有光泽。两眼上方至后枕部分呈醒目的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白色斑块,因此在黑色羽毛的衬托下更加引人注目,也因此得名“白头翁”。

背和腰部羽毛大部分为灰绿色,翼和尾部略带黄绿色。颏和喉部呈白色,胸部的羽毛为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胸带。腹部则呈现白色或灰白色,并伴有黄绿色的条纹。上体的褐灰色或橄榄灰色羽毛带有黄绿色的羽缘,从而形成了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呈暗褐色,并带有黄绿色的羽缘。

白头鹎倾向于在相思树或榕树上筑巢,都市中的居民也常看到它们利用枯草或芒草穗在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筑起碗状的巢穴。每年的三月至五月是白头鹎的繁殖期,这段时间里,一对对鸟儿常常在枝头高声鸣唱情歌。

在繁殖季节里,白头鹎主要依赖昆虫为食。它们的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鸟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任务,一季通常繁殖一至两次,每窝产卵三至四枚。幼鸟经过约两周的孵化期后破壳而出,再经过约两周的喂食后即可离巢。

白头鹎的食物来源广泛,既包括动物性食物如金龟甲、步行虫、夜蛾等昆虫及其幼虫,也包括无脊椎动物如蜘蛛、壁虱等。它们也食用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如野山楂、野蔷薇、葡萄等。

这些鸟类常以3至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会到10多只的大群。它们活泼好动,不太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的树木间。它们的鸣声婉转多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头鹎主要在4至8月间进行繁殖。它们会在灌木、阔叶树、竹林和针叶树上营建巢穴,巢距地面的高度在1.5至7米之间。巢的形状为深杯状或碗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树叶、花序和竹叶等材料构成。

鹎科鸟类大多以食虫为主,兼食果实,因此较难实现人工繁殖。饲养白头鹎的爱好者们多选择雄鸟以欣赏其悦耳的鸣声。虽然雌雄羽色相似,但有经验的观察者仍能根据一些细微的特征如雄鸟的胸部灰色较深、枕部白色清晰等来鉴别。

白头鹎常生活在山区、阔叶林、公园和树林中,主要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食。在春末夏初开始营巢繁殖时,它们会在树林中喧闹地叫唤,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如此,它们活泼并不畏惧人,经常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它们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鸟类之一,它大量捕食农林害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