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违和感是好词吗 毫无违和感的意思
向来以唐诗宋词并称,其间差异,一目了然。
形式感是诗歌的重要一环。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其特定的形式。以杜甫为例,他在诗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贡献。相较而言,李白更倾向于古体诗的写作,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例中,三字、四字、五字交错,仍成诗体。而“噫吁嚱”三字,宛若四川人的呼唤,自然而然地融入诗中。
相较之下,杜甫进行了诗的革新。尤其是其律诗的造诣,堪称巅峰之作。后人欲学其精髓,只能各取所长。如李商隐注重对仗,黄庭坚则擅长用典。
律诗与古体诗在形式上迥然不同,以《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般的近体诗与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杜甫的诗重点在于“自律”,其规范性极强。但这也为后来者设下了框限,想要突破实非易事。
然而突破总需要进行。这“突破”从何而来?答案就是词。
词的初形与诗有所交集,如《生查子》。初看仿佛是诗的模样,至少在形式上与之相似。选其一首以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即使去掉上下阕的标识,依旧能感受到其是两首诗的叠加,却又有所不同。在形式上,上下阕或者每句的平仄有所变化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失对”与否的讲究。
但词并不局限于此。如《如梦令》的创作,李清照的词作中便有此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分段而作即有上下阕或者上下片之分。
词在韵的运用上也比绝句和律诗更为自由。虽然一首词中可以有平声韵也可以有仄声韵甚至平仄互换都不影响其美感但换韵非常讲究不能随意为之。
柳永对词的规范化有着巨大的贡献他创作了慢词直接扩大了词的体裁和表达方式自创了许多词调令引近慢等长调短令在形式上已十分完备。
随后苏轼的出现又一次打破了词的常规他借用了诗词的创作手法用于词中使词的意境和风格得以更加丰富和深化。比如他的《定》就展现了其独特的韵脚和平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押韵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便初见者也觉其好并不在乎形式的差异而更注重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除了苏轼辛弃疾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词人他借用了许多诗歌的精华用于词中使词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破阵子》便是对仗工整又自由奔放既遵循了词的基本格式又在平仄和韵脚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使词更加生动活泼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