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鲟的做法 福建红鲟蟹的家常做法


生动活泼的红蟳在福州的大地上四处显现其生机。

秋风渐起,又到了享受秋日盛宴的时刻。随着中秋佳节渐近,我们深入琅岐岛,探寻渔民养殖红蟳的独特秘诀。

产量的飞跃,传遍千家万户

在琅岐岛东端云龙矮岭垦区海边,一道壮观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堤坝外潮起潮落,而堤坝之内则是广阔的养殖水域,覆盖了整整2000亩的面积。这里是鑫海养殖基地,每天能产出高达2500公斤的红蟳。

福州鑫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叶长铿,拥有20年的红蟳养殖经验。他告诉我们:“现在正是红蟳丰收的季节,今年的产量有望翻倍增长。”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琅岐岛特有的红蟳,鑫海一直致力于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量。随着国际生态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加快,土地资源变得愈发稀缺。于是,他们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水下,在水下大做文章。

原先的养殖区域水深只有一米,但经过春节前的数百万投资清淤工作后,水深现已增至三米,相当于扩大了两倍的容量。

立体化养殖,自然馈赠丰富食源

在这片广大的养殖区域里,如何为红蟳们提供食物呢?

叶长铿介绍说:“我们坚持生态立体养殖,全程不投放任何饵料。”他解释道,红蟳的食物主要来自养殖区域的蛏以及大海中的小鱼小虾。每年都会在养殖区域投放大量的蛏。

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养殖区域高出海平面两米。每当涨潮时,潮水会高于养殖区域。特别是在农历每月的特定日子里,大潮涌动,为养殖区提供了最佳的换水时机。

记者观察到,靠近海上岩礁的位置建有精巧的挡水坝,一进一出两道闸门。在涨潮前开启排水闸,将养殖区的水大海;涨潮时则开启进水闸,让海里的小鱼小虾随潮水自然流入养殖区。

当需要捕捞时,工人们会操作排水闸,使水流汇入大海。而排水闸上绑着的大网兜则能留住随水冲出闸门的红蟳和鱼虾。工人们只需不时地将网兜末端捞起,红蟳和各种鱼虾便会倾倒而出。

其他琅岐岛的养殖基地也表示,红蟳对食物的要求十分严格。每1000公斤的红蟳每天就需要消耗80公斤至100公斤新鲜鱼虾。对于小规模的养殖场来说,他们在台风等恶劣天气下常常难以购买到新鲜的小鱼小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养殖规模。

体型硕大,风味独特源于特定水域

叶长铿在捕捞现场向我们展示红蟳时说:“琅岐岛的红蟳最大的特点就是体型硕大,尤其是脚部肥硕。”他用手巧妙地捉住红蟳,并向我们展示了挑选红蟳的诀窍。

在捕捞现场的塑料筐里,我们还看到夹杂着一些带叶的树枝。工人解释说,这些树枝是用来隔离红蟳的,以防止它们在上岸后相互碰撞。因为一旦红蟳的脚脱落,就会影响其市场价值。

琅岐岛的红蟳学名叫“锯缘青蟹”,因其外壳边缘呈青色并有锯齿状而得名。这种螃蟹生长在无污染的水源地。与其他品种相比,琅岐岛的红蟳膏多肉肥、纤维细腻、风味绝佳。

“琅岐岛的红蟳有其特定的生长区域。”叶长铿强调道,“离开这个区域,其口感就会大打折扣。”他解释说,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处,是淡水与咸水的交汇点。这里独特的水质、水温、盐度和丰富的饵料共同造就了红蟳的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