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跟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10字


关于羿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妻子嫦娥奔月的情节。

羿自西王母处求得长生不老,其妻嫦娥却背地里服下了此,飞升至月宫。羿失去挚爱,深感失落,再也无法寻回那遗失的灵。这个故事在汉朝的《淮南子》中被详细记载,用以说明凡事需掌握根本要义。

《淮南子》中描述,羿得而未及服食,恰被嫦娥盗走。东汉的学者高诱与许慎均在注中提到,嫦娥是羿的妻子,服下灵后飞入月中,化为月精。此等情节,宛若一幅仙凡之间的深情画卷。

提及嫦娥,人们常想到她偷吃灵的形象,然而在现代视角下,她的行为被赋予了毅然决然的意味。奔月不仅展现了其仙袂飘飘的姿态,同时也蕴含了一丝逃避的意味,这个词虽含贬义,但在传说中却成为了一种象征。

后世的民间传说为嫦娥的行为赋予了合理化。羿的弟子逢蒙欲盗灵,嫦娥无奈之下吞下不死飞际。因不忍离羿而去,她在月宫中怅然若失,并催促吴刚伐桂、玉兔捣,意在寻求回归人间的途径。

在古代文献《楚辞》、《山海经》中均有对不死及不死之民、不死之树的描述。《山海经》提及西王母与不死,但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尽管如此,西王母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却是神通广大、具有神秘力量的女神。

昆仑丘被神话为可的圣地。《淮南子》等地形训述中提到,昆仑之上为凉风之山,登之则长生;再上为悬圃,登之可成灵,拥有神力;最高处为上天,乃天帝所居。而《山海经》中又提到,只有仁羿这样的英雄才能登上昆仑山的岩岗。这些线索或许正是羿自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传说之源。

关于嫦娥为何飞升至月亮,有观点认为与其《山海经》中的常羲有关。常羲是帝俊之妻,生有十二个月亮,因此与月亮之神嫦娥有所关联。而唐代文献亦提到,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即月精。尽管蟾蜍的形象与相去甚远,但其与女神形象及力强的蛙类不无关联。

桂树在两汉魏晋时期被视为仙家之物。传说中秋夜月圆时正是桂树飘香之际,而桂树也常作为嫦娥的背景出现。唐代文献还提到吴刚因学仙有过失而被罚至月宫砍桂树的故事。

尽管最初的神话中嫦娥的形象并不完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被想象为一位美丽、令人倾慕的女子。她的行为既是对负心男子的报复,也是对自由的追求。然而自由与孤独相伴而行,超脱尘世便意味着承受清冷与孤寂。月宫虽美却冷清无比,嫦娥虽得自由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道:“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这诗句既表达了嫦娥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付出代价的惋惜之情。她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优美而又凄凉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