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杜甫名诗30首
前日,我曾谈及如何品味唐诗《望岳》的深意。那么,我们来看看杜甫笔下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座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是杜甫笔下的泰山,其造化之神奇、阴阳之变幻,无不让人心生敬畏。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则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鸟儿归巢的生动景象。那么,这《望岳》究竟是杜甫在何时何地所写呢?
开元24年(736年),杜甫在洛阳的进士考试中未能如愿,这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一职,他便前往兖州探亲,并开始了齐、赵之游。这首《望岳》正是他漫游齐鲁时所作。
清朝学者仇兆鳌认为,这首诗的四联分别描绘了远望、近望、细望、极望的景色与感触。虽然没有“望”字,但全诗都在“望”。这首五言四韵八句的诗,虽然是仄韵古体诗,但依然气势磅礴,气象宏伟。
“齐鲁青未了”五个字,不仅展现了宽阔的境界,还隐隐透露出杜甫初出茅庐时的豪迈与朝气。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清代浦起龙认为,杜甫所有的诗中,这首《望岳》应居首位。
再来看谢灵运和李白的泰山诗。谢灵运的《泰山吟》前四句古秀,后四句则显得平浅;而李白的游泰山诗虽佳句频出,但意多重复。相比之下,杜甫的《望岳》则显得遒劲峭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的经历和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他在成都依附好友严武时,写出了令人痛彻心扉的“三吏”和“三别”。而这首写于将赴成都之前的《望岳》,虽然七言八句押平韵,但却拗句很多,失黏失对,完全不守七律的规矩。
同样写岳,东岳泰山的“齐鲁青未了”显得雄浑,而西岳华山的“诸峰罗列似儿孙”则显得奇峭。诗中的“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和“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等句,都展现出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
之后,杜甫又创作了咏衡山的《望岳》。此时的他已经进入了暮年,心境与年轻时大不相同。这首诗写于他漂泊的最后两年间,充满了之心和对复兴的希望。
这三首《望岳》,分别在杜甫的青年、中年、暮年时期写成。不同时期的心境,造就了不同的诗境。诗境便是心境的反映。其中,写泰山的《望岳》因气势磅礴、意蕴深远而最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