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音版标准
原作记录:
某年的九月甲午日,晋国的国君与秦国的君主一同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且在楚国和晋国之间摇摆不定。晋军驻扎在函陵,而秦军则驻扎在氾南。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佚之狐向郑伯提议:“危在旦夕,若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或许能令秦军退兵。”郑伯接受了他的建议。
然而烛之武心存谦辞,自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表示自己已老迈无用。但郑伯以人,道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懊悔之意。烛之武被这份诚意打动,于是接受了任务。
在夜色中,烛之武被绳子吊出城外,他见到秦伯后,晓以利害,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臣才敢以烦执事。”他分析了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指出郑国对秦国并无益处,反而可能使邻国受益。烛之武的言辞打动了秦伯,最终秦、郑达成盟约,秦军撤离。
注释解读:
①晋侯指晋文公,秦伯即秦穆公。②“无礼于晋”指郑文公未以礼待晋文公。③“贰”字在此处表示郑国对大国抱有二心,暗中观望形势。④函陵和氾南均为郑国的地界。⑤“若”在此为假设连词。⑥缒是古代一种吊人上下的工具。⑦“陪”即增加的意思。
⑧"说"通假为"悦",表示高兴、愉悦的情绪。⑨"赐"在此处表示恩惠或给予。⑩"阙"意为损害或侵损。⑾子犯建议攻击秦军,但晋文公明智地拒绝了,认为背信弃义是不仁的举动。
翻译简述:
在僖公三十年的九月十日,晋国与秦国联合对郑国发起了攻击。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暗中依附楚国和晋国。两国的分别驻扎在函陵和氾南。在的危难中,烛之武挺身而出,通过其巧妙的言辞和智慧的说服力使秦军撤退。他的言辞既展现了他的机智也彰显了的尊严。
最终晋国与秦国达成了和解,撤离了郑国。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烛之武的智勇与胆识,也凸显了智慧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生动描绘了行人辞令的散文特点,语言优美、形象鲜明、层次分明、严密、说理透彻且逻辑有力。《烛之武退秦师》成为了《左传》乃至文学史上的优秀范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