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首次在哪发现 可燃冰为什么不提了
在能源领域的浩瀚星海中,“可燃冰”这一词汇曾激起无数专家的热烈讨论与期待。它被看作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之星,有潜力替代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能源的领航者。特别是,以其全球领先的可燃冰储量,让人们对它寄予了厚望。近来公众的视线似乎逐渐从可燃冰上移开。那么,可燃冰的话题为何突然降温?这一曾经备受瞩目的新能源是否还能稳固其“救世主”地位呢?
可燃冰,正式名称为“天然气水合物”,形似冰块,实则蕴含大量甲烷分子。在特定的低温高压环境下,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形成这种冰状固体。一旦遇到常温或常压,它便会迅速分解,释放出甲烷气体,因此得名“可燃冰”。
为何可燃冰被视为性能源?因其能量密度巨大,一立方米可燃冰能释放出高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相当于已知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总量的数倍。对于资源有限的而言,可燃冰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替代能源。
根据科学家的勘探结果,的可燃冰储量极为丰富。在我国广阔的海域中,可燃冰资源量达到惊人的800亿吨油当量。其中,南海海域更是我国可燃冰的主要富集区。在我国占地215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区下(主要分布在南海和青藏高原的冻土带),蕴藏着庞大的可燃冰资源。
回顾历史,在可燃冰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早在2007年,我们在南海首次发现可燃冰的存在,并迅速展开相关勘探和技术研究。到了2017年,我们在南海成功实现了可燃冰的开采,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这一壮举的。
尽管在可燃冰开发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近几年的讨论却明显减少。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技术挑战——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复杂,且开采环境多为海底深处和冻土层等极端条件。这需要克服高压、低温等技术难题,以及不稳定的地质条件。
- 经济效益不理想——尽管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其开采成本高昂,且在国际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不高的情境下,其经济性受到挑战。
- 环保问题——虽然被视为清洁能源,但可燃冰的开采可能带来甲烷泄漏等环境风险,加剧全球变暖。
目前,全球对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仍处在实验阶段。尽管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要实现大规模商用仍需时日。无论面临何种挑战,可燃冰仍然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储备资源。
未来十几年内,可燃冰或许不会成为主流能源,但它的研究和开发绝不会停止。对于像这样的大国而言,丰富的可燃冰储备是未来能源多样化的重要选项之一。或许某天,当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环保无忧时,可燃冰将再次成为能源领域的明星。但在那之前,我们仍需持续探索与积累。